《现代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战争-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向埃及军队的登陆地点扑来。经过3个多小时激战,以色列180王牌装甲旅全军覆没,一名上校带着残存的25辆坦克投降。第一次尝到坦克大战胜利滋味的埃及士兵,高兴得在阵地上跳起了舞。

    1973年10月6日14时,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起猛攻。叙军出动100架飞机袭击以军指挥所等重要军事目标。叙军的1500门大炮开始炮击戈兰高地上的以军阵地。叙军第一梯队三个师,1000多辆坦克,在空军和地空导弹部队的掩护下分三路向以军阵地发起进攻。

    北路叙军进攻谢赫山、马萨达等地。南路由于遭到以军的阻击,推进较慢。中路叙军第9步兵师突破了以军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了艾哈迈里亚。以军退守库奈特拉待援。叙军出动了二线坦克,利用夜间频频发动进攻,以军调集了大批坦克向叙军发动反冲击,双方1500辆坦克在狭长的平原上激战了近48小时,以军188装甲旅几乎被全歼,仅剩10余辆坦克。

    1973年10月7日晨,叙军突破1967年停火线约75公里,进到叙以边境太巴列湖附近。以军仓促应战之时,逐渐看到叙军的许多弱点。以军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北线叙利亚军队,以扭转战局。

    以色列在西奈半岛与格兰高地同时受挫,以色列又面临着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以色列平民拿起武器准备拼死一搏,以色列动员各种交通工具把预备役部队和弹药送上前线。首都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停止运营,全部用来给前线送给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说: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安慰死难者的亲属,但是我知道,以色列能否走出困境就在于预备役部队的前仆后继,他们是以色列最后的希望。

    1973年10月10日,伊拉克宣布参战,约旦的军队也在向前线运送弹药。以色列人全国只有300百万人,但叙利亚有1000万人,埃及有5000万人。埃叙宣称,就是拼消耗也要拖垮以色列。

    战术错误

    1973年10月10日,埃军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目的。埃军在西奈半岛停止了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埃及想以此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

    1973年10月10日深夜,以色列总参谋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这一短暂的间隙集中兵力,实施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沿着直通大巴士革的公路直接进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迫使叙利亚退出战争,然后再和埃及进行决战。

    1973年10月10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发表声明,约旦军队将在西奈半岛和格兰高地之外在约旦河方向上开辟对以色列作战的第三条战线,随即约旦的坦克开赴了战场。

    1973年10月10日,以军在北线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飞机的掩护下,突破叙军防御阵地后,采取正面突击和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分三路向叙军反击。以军进攻的重点是戈兰高地中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仅派少数兵力牵制。以军很快突破了叙军防线,解除了库奈特拉之围。

    1973年10月11日,以军继续向戈兰高地增兵,以军主力剧增至22个旅,约10万人。以军集中坦克500辆,沿不同的路线,向大马士革方向快速前进。

    1973年10月12日,以军越过1967年的停火线,深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左右。叙利亚的步兵和防空兵则撤至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区。沿公路两侧建立防御阵地,阻止以军向大马士革的进攻。以军在北线掌握主动后,随即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从原来的4个旅增至3个师12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1973年10月13日,以军和埃军在前线的导弹和所有的弹药都基本用完。

    再度进攻

    1973年10月14日6时,为缓解叙利亚的压力,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随后,埃军以装甲师和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埃军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进攻,这是埃军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进行的运动战。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准备,集中三个师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出动了飞机支援。以军共投入了坦克约800辆,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埃及认为以色列的坦克应该早被打完了,但以色列竟出动了800多辆坦克。以色列不仅抢修了自己的坦克,还抢修了埃及、尤其是叙利亚军队遗弃在战场上的大量苏制坦克。在这次坦克大会战中,以军中还夹杂着不少苏制坦克。

    埃及和以色列在西奈半岛进行坦克大战时,埃及的首都开罗召开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萨达特总统要求前线将士一定要再打一场胜仗告慰父老乡亲,六·五战争失败后,埃及人太渴望胜利了。但美国的一个军事侦查情报,彻底打碎了埃及人胜利的梦想。

    一失足成千古恨

    1973年10月16日,以军三个旅群向埃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同时,以军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区的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的情报,抓住埃军运河西岸兵力空虚之有利时机,从结合部突入运河西岸,建立了桥头阵地。45岁的以色列陆军少将沙龙率领第一支部队成功偷渡运河。以色列几乎全部摧毁了运河以西的埃及萨姆防空导弹阵地,为袭击运河西岸开辟了空中通道。以色列用卡车把缴获的完好无损的苏制萨姆6型防空导弹,连同雷达设备运回到苏伊士运河的东岸。苏制萨姆6型防空导弹是美国导弹专家千方百计想要搞到手的。以色列迅速组织了5个旅的兵力,在空军的支援下,源源不断地度过运河。

    对于以军突入运河西岸的作战行动,埃军误认为是小股以军的骚扰活动,未引起重视,以致以军摧毁了埃军的大量防空导弹阵地,以空军得以在运河西岸进行轮番轰炸。

    1973年10月18日,突入西岸的以军大举进攻埃军阵地。

    1973年10月19日晚,以军在西岸的部队达到了4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共2。5万人,拥有500辆坦克。突入运河西岸的以军在取得主动权后,又不断袭击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地区,切断埃军2、3军团的退路。从这一刻起,以色列已经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此时,东岸以军配合发动攻势,使埃军第3军团腹背受敌。

    停火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案》,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但以军的进攻却没有停止。以军向北推进,企图攻占伊斯梅利亚,包围埃及第2军团,但未能成功。以军又集中兵力,回师南下,迂回包围第3军团。

    1973年10月22日,以军出动1个伞兵旅,夺取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山头。叙军随后发动多次反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

    1973年10月23日凌晨,以军沙龙旅,依靠夜间偷运过河的人员和物补给,向阿塔卡地区发动猛攻。当日晚,以军占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切断了苏伊士城西南和南面第3军团部队的联系,基本完成了对埃军第3军团大部分部队的包围。

    1973年10月24日,埃以双方实现停火。同日,叙以宣布正式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

    战后思索

    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了阿拉伯人的思索。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消灭以色列已几乎不太可能。同时以色列也认识到,单纯用军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胁的做法,不会给以色列带来持久的和平。以色列领导人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想法。第四次中东战争成为阿以双方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1977年,美国新总统卡特上台后,开始推行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让步。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突然宣布访问以色列,这在阿拉伯世界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埃及是阿拉伯联盟的盟主,埃及单独与阿拉伯的敌人以色列讲和,就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背叛,埃及的行为使整个阿拉伯世界愤怒了。萨达特在访问以色列前曾到叙利亚访问,试图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解释埃及的立场,萨达特和阿萨德的会谈最后变成激烈的争吵,两国长期亲密的友好关系就此结束。

    埃及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想谋求和平环境发展本国经济。美国不再一味偏袒以色列,推行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让步。埃以双方一拍即合。以色列同意归还所有占领埃及的领土。埃及放弃消灭以色列的对外政策,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

    在访问以色列时,萨达特说:“既然你们愿意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世界的这个地区,那么我真诚的告诉你们:我们欢迎你们同我们一起生活。”萨达特的这番话使不少以色列人流下了眼泪。

    1978年9月6日,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推动下,埃及和以色列签订了戴维营协议,中东和平进程启动。

    1980年1月,埃以双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关系。

    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阅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萨达特开枪,萨达特当场死亡。这是对萨达特的背信弃义感到愤怒的埃及本国的激进分子策划的暗杀。但和平解决中东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中东和平进程仍艰难地进行着。

    作战计划的失误

    埃军计划第一步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控制运河东岸15—20公里的地区;第二步攻占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亚山口一线,保障运河东岸前沿阵地的安全;然后,视情况向纵深发展。埃军的作战计划竟然要视情况向纵深发展。首先作战计划要有三套,其次作战计划必须明确。虽然作战计划都是假设的,但是假设也必须清楚明确。

    由于埃军作战计划不明确,埃军在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后就开始视情况而动。埃军停止了在西奈半岛的进攻,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埃军的作战计划一厢情愿地想以此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埃及和叙利亚在作战配合上也缺乏默契,这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作战计划制定得粗糙和单一。

    作战计划中必须给出可能遇到的情况的处理办法。埃军顺利,叙军受挫应该怎么办?叙军顺利,埃军受挫又应该怎么办?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使埃及功亏一篑。制定作战计划时就应该避免在第2、3军团结合部出现间隙。作战计划应该详尽。

    作战计划必须是对战争的发展进程的准确预测,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作战理想。作战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都作出了预测,战争的实际情况必然是作战计划所预测的情况中的一种。利用计算机把以前的战争中的所有情况都进行分析,然后就可以预测出下一场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为历史总是在重演。虽然武器装备日新月异,但是防御薄弱点、结合部间隙、暴露左右翼、孤军冒进、骄傲轻敌、过于保守和一厢情愿等错误却在不断地重犯。进攻受挫和国际社会要求停战等基本情况必须出现在作战计划中。

    作战计划首先是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的预测,其次才是让战争按照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如果按照最有利于自己的情况制定作战计划,那不是作战计划而是作战理想。



    

中东战争 黎巴嫩战争:袖珍超级大国的崛起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而成立的游击队。巴解游击队从成立开始就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

    1970年,巴解组织不听警告在约旦劫持并炸毁了四架西方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