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战争-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队的情况。以前由于精确制导武器价格昂贵且数量少,所以精确制导武器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海湾战争后,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导弹战中,精确制导武器将占到90%以上的份额。

    由此,可以联想到特种部队的使用是否会越来越频繁?是否会出现大规模使用特种部队的大规模战争?当然,我们不会为了使用特种部队而使用特种部队。对每一个士兵都进行特种训练,组建一支全部由特种士兵构成的常备部队是可行的。

    回想一下前面的列日要塞,如果德军没有“大白莎”巨型攻城炮,那么德军将如何攻克列日要塞?可以考虑使用特种部队去攻克列日要塞。朝鲜战争中,美军倾其全力也攻不下上甘岭。如果在上甘岭空降特种部队,或许美军能够拿下上甘岭。在未来的台海战争中,解放军也可以考虑使用特种部队。首先动用足够的力量确保一支特种部队空降台北;特种部队空降台北后首先捣毁台北的军政设施并实施斩首行动,然后里应外合解放台湾。

    经验的错误

    在战争开始前,没有人预料到以大炮和步枪为核心的运动战会变成以堑壕和机枪为核心的堑壕战。战争样式的改变让交战双方都始料未及。有利于防守方的堑壕战让胶着对峙的局面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

    人们总是习惯用以往的经验去推测未来的情况。一战开始前,交战双方根据以往运动战的经验都制定了运动战的作战计划。德军的计划是打一场在6个星期内获胜的运动战。联军的计划是打一场防守反击的运动战。一战结束后,法国汲取了一战的经验和教训,修筑了一条马奇诺防线。毫无疑问,马奇诺防线是一个完美的堑壕网体系。如果二战的战争样式仍然是堑壕战,那么马奇诺防线将是固若金汤的。

    但是经验又错了,二战的战争样式变了,变成了有利于进攻方的闪电战。以飞机和坦克为核心的闪电战让希特勒把盟军逼到了敦刻尔克。萨达姆显然对飞机和坦克的联合作战颇有心得,他的经验告诉他200多万伊拉克军队可以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一绝高低。但是经验又错了,海湾战争的战争样式变了,不再是以飞机和坦克的陆空联合作战样式,而是空中力量优先的以信息为枢纽的陆海空一体化作战样式。

    下一场战争还是空中力量优先的战争吗?战争样式肯定会继续变化,下一种战争样式是导弹战,导弹战之后就是光速战,光速战之后就是星际战争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化学毒气战:残酷的战争方式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毒气。当天下午4点,在比利时的小镇伊普雷,德军先发起一阵猛烈的炮击,90分钟后,一片黄绿色的烟雾乘着轻微的北风向联军的堑壕飘去。烟雾卷过堑壕时,联军士兵们顿时窒息得喘不过气来。

    伊普雷上空升起的这种黄绿色气体宣告了人类又一种残酷战争方式——化学毒气战的诞生。当时德军使用的是氯气,氯气被装在毒气罐里,由士兵带到前线战壕里释放。氯气通过一根细管从毒气罐里放出,乘风飘向敌人的阵地。

    毒气弹

    德军很快就淘汰了毒气罐这种释放毒气的原始方法。德军发明了毒气炮弹,毒气炮弹装有少量炸药和大量液体毒气,炮弹被射入敌军防线,毒气弹爆炸后液体变成气体,让守军猝不及防。

    防毒面具

    协约国的防毒面具很简陋,只是一层纱布衬垫,里面裹了一些经过化学处理的棉花,还有一副黑色眼镜,效能非常有限。

    德军使用的是橡皮防毒面具,效果很好。直到1915年11月,联军才从12名德国俘虏那里缴获德国式的橡皮防毒面具,此后橡皮防毒面具才在协约国军队里得到推广。

    毒气战之父:哈柏

    1915年1月,德国的知名学者哈柏向德国参谋总部建议用有毒的氯气来杀伤敌人。德国参谋总部采纳了哈柏的建议,3个后,哈柏的毒气罐就上战场了。在1915年4月22日,哈柏兴致勃勃地乘着飞机在伊普雷的上空观察氯气的杀伤效果。

    不久,德军又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毒气——光气。光气的杀伤力比氯气大十倍。1917年7月,德军在伊普雷使用了被誉为“毒气之王”的芥子气。

    超常规武器的使用

    刀剑和枪炮是典型的常规武器,化学毒气是第一种超常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至少使用了45种毒气,约12。5万吨,造成了10万人死亡,90万人受伤。毒气往往会让受害者失明或躯体变形,给他们带来终身的痛苦。

    希特勒在一战中中了毒气,几乎双目失明,但是他没有因此而警醒。反而将毒气用在犹太人的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毒气室成了犹太人的地狱。

    继化学武器之后,生物武器和核武器陆续加入了超常规武器的行列。现在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被认为是超常规武器,本文认为它们是第三代常规武器。第一代常规武器是以刀剑长矛为代表的金属型武器,第二代常规武器是以枪炮炸弹为代表的炸药型武器,第三代常规武器是以激光和粒子束为代表的束能型武器。核生化武器是第一代超常规武器,次声武器和微波武器将成为第二代超常规武器,气象武器、地质武器和天体武器将成为第三代超常规武器。

    由于人类是文明的,所以超常规武器往往是短命的。生化武器是禁用的,核武器是想用而不敢用的。毫无疑问,具有大规模杀伤能力的微波武器也会被禁用,灼伤型的微波武器可以在防暴时使用,防空型的微波武器对隐形飞机很有用。在未来的战争中,次声武器也会面临核武器的尴尬境地。如果一方可以用次声武器对敌军进行大规模杀伤,那么另一方为什么不能使用1000吨当量的中子弹以牙还牙呢?

    在未来的日子里,除了全面战争之外,超常规武器将很难有用武之地。在局部战争中零星偶尔地使用超常规武器对战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把血流光

    意大利叛变

    一战爆发前,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军事集团。但是,一战开始后不久,意大利保持了中立。

    1915年4月,意大利背叛他的盟友,加入了协约国。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

    意大利的叛变增强了协约国的信心,法军总司令霞飞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由俄国和意大利首先在东线和南线发动攻势,在战略上牵制德奥军队,然后再由英法联军在西线大规模出动,一举歼灭西线的德军,从而彻底改变战局。

    虽然协约国首脑们一致赞同霞飞的计划,但是却没有对向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间达成一致。于是,发动进攻的时间被推迟到1916年3月再确定。

    现在,地球上有两大军事同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美日军事同盟。事实证明,同盟是靠不住的。法国是不听话的,日本右翼是反美的。在美国羽翼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盟国也会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

    把法国的血流光

    小毛奇输掉马恩河战役后,陆军大臣法尔肯海因接任德国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对1915年的作战构想是:在西线采取守势,在东线一举击败俄军,再挥师西进。但1915年的实际情况是英法军队在西线的局部进攻大大地牵制了德军的力量,使德军在东线没有足够的兵力给俄军以致命性的打击。

    因此,法尔肯海因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停止对俄国的进攻,把主要突击方向对准西线的英法军队,必须把法国的血流光。

    任何一个军事家都会极力避免两线作战。德军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没有能够破解两线作战的难题。一战伊始,德军就向东西两线运兵。二战初期,希特勒先东灭波兰,再西灭法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当他再向东偷袭苏联时就未能如愿了,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两线作战很快就战败了。

    攻其所必救

    为了把法国的血流光,法尔肯海因选择了法国北部边境小镇凡尔登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在法国人眼里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它将使法国为了防卫这一地区,不得不投入其所有的力量。这样就可以迫使法国将每一滴血都流尽。

    为了进攻凡尔登,德军从1915年冬就开始准备。德军抽调了西线战场上装备最好、久经沙场的6个军10个师共27万人开赴凡尔登。法尔肯海因下令把俄国、巴尔干半岛前线以及兵工厂的所有大炮都集中到凡尔登进攻现场,在12公里的战线上,德军集结了1000门大炮。法尔肯海因采用了“炮兵摧毁,步兵占领”的新战术,即先用强大的炮火摧毁敌人的阵地和士兵装备,再以步兵实行巩固和占领。但是当堑壕防御体系更加发达时,这个战术成了“炮兵未必能摧毁,步兵更难以占领”。

    凡尔登是法国最重要的堡垒阵地之一,是一个配置着重炮和机关枪的钢筋水泥堡垒构造的迷宫,各个发射点可以互相支援,是一个以古老城镇为核心的环形防御体系。但是,法国总司令霞飞认为:从1914年到1915年的战役中,法国和俄国一些大的要塞在德军的重炮轰炸下迅速陷落,因此固守要塞已经过时。防守应该用纵深的野战工事来代替。于是霞飞在1915年8月就已经撤除和放弃了大部分凡尔登原有的堡垒,大炮被拆得剩下不到300门,驻守凡尔登的部队也只有4个师共10万人。

    新战术未必能奏效,放弃也未必正确。霞飞放弃了凡尔登的堡垒,法国却坚信马奇诺防线。

    绞肉机

    1916年2月21日清晨,德军炮群以每小时十万发的速度,把炮弹射到了凡尔登。经过12个小时的猛烈轰击,在凡尔登30多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区内,落下了200万发炮弹,凡尔登附近的战壕完全被摧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久、并具有决定意义的凡尔登战役开始了。

    德军攻势如潮,凡尔登岌岌可危。1916年2月25日,60岁的贝当临危受命。当天夜里贝当就赶到了凡尔登。贝当首先建立了一条督战线,凡是退过督战线的人格杀勿论。贝当下令: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丢失一寸土地。就这样,法军的士气被贝当重新点燃了。

    当时通向凡尔登的铁路和主要公路已经被德军炮火切断。只有一条通向西南的二级公路可以勉强通行。贝当下令抢修这条公路,在一个星期内二十多万法军和两万多吨军火物资通过这条公路运到凡尔登。

    法军兵力的迅速加强是德军始料不及的。由于后方援军和军火物资的迅速到达,法国士兵坚忍不拔死守阵地,德军的进攻被遏制住了,进展日渐缓慢。战事就这样拖了下去,在此期间,双方都不断地增加兵力,直到1916年12月18日,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是联军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整个战役中,法国伤亡在55万多人,德国的损失也超过了45万。法尔肯海因本想“把法国的血流光”,实际上德国血也流光了。因为凡尔登战役中双方伤亡巨大,所以凡尔登战役又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一线生机,反败为胜

    在战争中,一方往往会抓住一线生机,反败为胜。通向凡尔登的铁路和主要公路已经被德军炮火切断,但是还有一条二级公路勉强通行。就是这一线生机,二十多万法军火速增援,凡尔登守住了。二战中,40多万英法联军被逼到敦刻尔克,只能从海上撤退,希特勒本以为英法联军在劫难逃,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联军恰恰从海上撤走了37万多人。几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都在岌岌可危之时,抓住一线生机,反败为胜。战争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经常奇迹般地成为事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 索姆河战役:嗜血的战争

    凡尔登战役开始不久,英军就开始调署部队,大量的弹药供给被运送到索姆河。联军计划在凡尔登牵制德军,在索姆河发动大规模进攻,击溃德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德军则利用几个月空闲时间不辞辛苦地把索姆河的防御工事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索姆河战役开始前,德军就已经使索姆河地段的防线成为世界上最坚固和最完备的防御工事之一。

    1916年6月24日,联军对德军开始了猛烈的炮轰。6天中,德军阵地共承受了150万发炮弹。1916年7月1日清晨,英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无数士兵爬出堑壕,向无人区勇敢地冲去。英军认为,他们对德军连续7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