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南通成为当时全国教育最为昌明的示范区域,学生除本省本县外,慕名远道来学者,有浙、赣、皖、闽、湘、鄂、鲁、晋、秦、陇、滇、黔、蜀等。
——传世佳言——
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
第15章 蔡元培
姓名: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
生卒年:1868年…1940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学家、科学家。
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1890年中进士,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蔡元培像
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宣传革命。
1904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模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确立了我国资产阶级教育体制。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1915年与李石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次年与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
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着手改革北京大学。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北京大学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蔡元培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劳工神圣,在全国大学中,第一次招收女学生。
相关链接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赴任前,蔡元培的众多友人认为北大校方腐败,如赴任有碍名望。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慨然领命。
蔡元培书稿封面
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学术研究中心,而且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爱国斗争。1923年1月被迫辞职出走欧洲。
1926年2月回国,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工作。1927年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奔走呼号,倡导抗日。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特务统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
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
——传世佳言——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第16章 梁启超
姓名: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出生地:广东新会
生卒年:1873年…1929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编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青年时期的梁启超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提倡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相关链接
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维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名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得到“帝党”官僚翁同和、陈宝箴等人支持;他们在反对“后党”、实行变法的过程中逐步联合,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4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救亡图存为目的。光绪帝终于接受变法维新主张,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毅然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起用维新人士,陆续颁发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个方面。维新派还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等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操纵着军政实权,顽固反对变法维新,于9月21日发动宫廷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变法六君子,废除大部分新政。新政只实行103天就宣告结束。
——传世佳言——
责人不责几,此中国所以不能维新之大原。——梁启超
我们做中国国民,同时做世界公民。所以一面爱国,一面还有超国家的高尚理想。凡属人类有价值的共同事业,我们总要参与。而且确信我们参与之后,一定能够增长他的价值。——梁启超
第17章 张伯苓
姓名:张伯苓,原名寿春,字伯苓。
出生地:天津
生卒年:1876年…1951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张伯苓是我国近代有名的爱国教育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对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张伯苓海军出身却受国难刺激而投身教育;秉持“育才救国”信念、“私立非私有”原则,力行“土货化”办学方针,“以一私人力量经营之学校竟能与整个国家共前途同命运”。
张伯苓六岁时入私塾读书。白天在义学里念《三字经》、《千字文》,放学回家后,其父再辅以教导和讲解,督促甚严。在这种义学中使张伯苓接触了更多的贫家子弟。
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在水师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大开眼界。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张伯苓像
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时值朝鲜东学党之变,清政府出兵平乱,日本也趁机出兵寻衅,遂引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既起,清政府的海陆军被击溃,于是急调北洋水师增援。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战役。9月17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享率领联合舰队袭击北洋水师,在波涛汹涌的黄海海面上发生了一场大海战。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伤。张伯苓又随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海军基地。1895年1月,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2月12日敌军占据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开始参战时,第一艘兵船才出海,就被日舰击沉。
相关链接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张伯苓含泪饮恨与众人返师归来。这是张伯苓的爱国热忱受到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1901年,即义和团运动的次年,天津邑绅王奎章也聘请张伯苓教其于侄,是谓“王馆”。
1903年,张伯苓有感于日本蕞尔小邦,居然胜中国,挫强俄,一跃跻身于世界列强,必有所以致此之道,不可不往一观。在严修、王奎章的大力支持下,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
张伯苓画像
1904年5月,张伯苓和严修二渡扶桑,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开始一展他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