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殇: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平已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纵览年氏家族,七和尚八样腔,人人都是“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个个都拨弄小算盘,都想掌权,于是另立山头,分庭抗礼,削弱了“傻子瓜子”的品牌效应。而年复一年对簿公堂或大打出手,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人力资源难以整合到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和新品开发上。

这倒是和封建王朝的宫廷权利斗争非常相似。白痴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时的八王之乱就是古代家族内部纷争的典型。悍妇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死掌握实权的杨骏,诛其亲族数千人。贾氏又命楚王杀死司马亮及其党羽,后以擅杀大臣、图谋不轨的罪名,又反手除掉了年仅二十一岁的楚王。贾南风掌握了政权,但她无子,便从妹妹那儿抱来一个男孩,冒充自己的儿子,废掉原太子,并听信赵王司马伦的话,继而杀死了太子;司马伦以杀害皇储之罪,消灭了贾南风,自立为帝;齐王、成都王联合讨伐,杀司马伦,齐王专权;接着长沙王杀齐王,河间王与成都王又杀了长沙王,成都王专权;东海王起兵失败,但刺使司马腾打败成都王,河间王乘机夺得权力;但东海王司马越再次起兵,杀了河间王与成都王;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皇室家族内乱的结果就是晋王朝丧失中原,偏安于江南一隅。

家族式企业似乎对外来的资源和活力产生一种排斥作用。尤其是由于在家族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其心态永远只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中。另外,由于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家族企业基本都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家长作为领袖的地位和人格魅力,是由其创业经历、权威、才干和实绩所形成的。企业是舞台,家长是导演,家长的理念、作风、能力、经验、知识等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具有凝聚力的主要原因。由于权力的集中、决策的专断,企业对家长过分依赖,企业的荣辱安危都系于一人之身。

一些家族企业的老板没日没夜地工作,因此,许多业务都是在家里,在饭桌上进行讨论的。在饭桌上说话最响亮的人也许并不是最好的管理者。要一名职业管理者接受家庭决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假如你是该家族所聘用的CEO,你做出了一项决策,可是第二天你来上班的时候却发现你的决定已经被改变了。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家族企业里都没有良好的职业管理了。

家族企业的老板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当问到“为什么不将一些活交给其他人去干”时,频率较高的回答是“我不想,我不愿意,因为我不放心,怕他们胡来”。结果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老板”整天忙于救火,陷于琐事,很难思考战略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作为创业者不可能是万能的全才。

家族企业家的经验可能不是财富,反而往往是个包袱,一旦个人投资决策失误,整个家族企业就可能很快垮掉。家族管理下的企业安全度过“婴儿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权力却更加集中,缺乏约束机制,企业内部缺乏民主气氛,这使企业决策风险增大,很难做到企业的决策科学化、理智化。决策权与行政权在一个人手里,没有人平衡,没有人监督,就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实际上,家族企业的情况与国家权力机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大部份民营企业的情况是,企业家大都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私人家庭的扩大,企业中充满着个人色彩、家族色彩和不可捉摸色彩,企业中只有家长、管家和家奴,管家和家奴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无论这个意志是对是错。老板的行为充满着太多的迷离色彩,每个干部都不知道老板明天要做什么,企业中没有健全的制度,没有长期经营发展计划,任何事情都得由老板来统一安排,如果老板一时还没有安排或是忘了这件事情,你就必须耐着性子等待,等老板慢慢安排过来或想起这件事情之后再把决定结果通知你。在家族企业中,权力大于制度,一切都是模糊的、未知的、易变的、主观的,一切都必须看老板脸色行事,如果老板所说的与制度不一样,必须听老板的,至于制度嘛,一边去。

为了脸面、为了权威、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自己的心理平衡,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常常会“指鹿为马”,且所有公司员工的行为都要符合自己的个人偏好,公司的一切运作都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社会公认的规则被抛开,就连本公司已经明确制定出的规则也被抛开。年复一年下去,公司内的全体成员逐渐养成这样一种习性:凡是不直接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无论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一律不去过问,以免惹祸上身。即便是有人盗窃公私财产、绑架公司员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民营企业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内部缺少一种正式的沟通机制及渠道,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正式的会议制度、没有月报会、周例会、专题会,绝大部分事情的决策都是通过老板私下作出,决不通过正式会议作出。各部门的意见、建议、提案没有正式的渠道向上传递,造成很大一部分工作陷于停顿。于是,向老板传递“悄悄话”,打别人的“小报告”,私下做一些小动作就成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这种体制下,即便企业老板是一个明君,企业也仍然会形成溜须拍马、小人得势、君子失意的状况,因为,明君即便是再“明”,终究也使人,而只要是“人治”,终究还是会走向黑暗的企业文化之中去。

在规范化的企业中,各种游戏规则相当明确,所有问题均可以通过清楚明确的游戏规则加以解决,无需仰仗个人的鼻息。而在当代中国大部份民营企业中,所有资源完全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拥有,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人治高于法治,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取得最高权力者的信任和欢心。企业内权力斗争和重大决策全部由老板一个人来仲裁。在这种体制下,正义和公理不是评判是非的标准,最后的决定往往取决于老板的好恶和感情偏向,而个人感情是世界上最不稳定、最容易变化、最没有理性的东西,这样,谁能赢得老板的欢心谁的主张就能得到通过,而不是谁的主张正确就能够得到通过。时间一长,企业中的所有人最关心的就不再是“做事”,而是“斗人”,因为主张正确性本身并不重要,老板怎么想才是最重要。

对于领导者而言,最大的危险之一,便是一群唯唯诺诺的下属。一个精明的领导者,需要在周围有一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要知道,企业内是否确立了一种尊重个人意志、鼓励不同声音、尊重员工个性、充分沟通的“政治气氛”是企业能否迅速发展的关键。一个企业,只要确立了一种开明的企业文化,不同意见和要求能够被充分尊重和认真对待,那么,其技术改进、市场拓展,生产效率提升,新产品开发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民营企业往往在正式的组织结构之外还有一个围绕着最高决策者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里的成员的正式职务也许不高,比如老板的司机,贴身秘书或一个普通会计,但这些人始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直接影响着老板的决策,小圈子内部人员的一次沟通甚至比公司一次正式会议上形成的决议更有作用。对于进入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说,这个“小圈子”是他们最大的工作障碍,因为他们会逐渐发现,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写出的很多正式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往往就是因为得不到小圈子中某一个人的赞同而宣布泡汤,小圈子里的人在酒桌上形成的意见比他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得出的有精确数据支持的工作报告要更有用。他会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自己的某一个下属往往比自己更早知道老板的很多重大决策。

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内部的高层组织及人事运作颇有些类似中国古代宫廷政治运作一样,具有极浓厚的独断性、随意性、主观性、易变性、不公开性和不规则性。 

有些民营企业在外观上或正常情况下也许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看不出有家族色彩,但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对企业决策管理有着重大影响的非正式组织(不管是严密的还是松散的)。非正式组织成员具有同一家族或际缘关系背景,有着共同的感情与需要。组织可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无外人参加的家族会议或家族聚餐,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甚至协调行动;当企业遇到严重困难和挫折或遇到关系企业命运的紧急情况时,组织会进行排斥外人的内部协商,或发动具有家族背景的活动或事件,使家族夺回对企业的控制权或使这种实质性控制浮上表面。 

在民营企业现代化办公大楼和进口先进设备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传统的、家族式的、带着浓厚的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价值观念。有形的东西最容易形成和改变,最难改变和形成的是无形的东西。而对事物发展起着根本作用的永远都是无形的东西,是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对外政策完全不同的朝代,一个是充分对外开放的唐朝,创立了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另一个则是对外封闭的清王朝,演绎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甲午战争惨败的一幕幕不堪回首的民族历史悲剧。 

民营企业主要通过放大的家族原则来整合社会关系,扩大际缘组织,获取社会资源。企业的生存发展对关系网有很强的依赖性,一般倾向于与关系网成员进行交易、融资、合作。企业主日常的商业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维持和扩大关系网络。可以通过联姻,认干亲,认同宗,认老乡,交朋友,送子股,当顾问,挂名誉职务,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等各种方式来建立个人信用和扩大关系网络。在社交中随时把握着一种亲疏远近的关系原则和内外有别的尺度。 

民营企业中层管理者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民营企业由于领导人能力上的缺陷、经营上的短视,再加上骨子里透露出的那种小家子气,使得一些有能力的管理者在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纷纷离职。民营企业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主儿了。在民营企业做管理者,就象在夹缝中的小草一样,营养不良,又要接受风雨的洗礼。 

不信任外人、不信任下属实际上是一种农民心态。民营企业老板大都是农民出生和市井出身,即便是出生于上流社会,也深受市侩文化的影响。西方社会几百年所造就的现代化企业家族化在中国的土地上才刚刚开始,因此,民营企业家的行为方式无不受到这种特定的农民和市井文化的影响,它的内涵就是狭獈,封闭、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不信任外人的农民心态在外部就表现为缺乏“双赢思想”,民营企业在对待对手方面,惯用的做法就是把对方整死为止,如果被整的一方所幸没有被整死,那么,活过来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整自己的一方整死。这叫你死我活。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胜利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对手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掉的心态一模一样。这种情况在各大企业的价格战中最为明显的显示出来。比如,九十年代末的彩电大战、空调大战。中国的大企业之间实际上是最需要形成价格联盟,但实际上却最难形成价格联盟,即便是短暂的形成,也会很快被破坏掉。因为民营企业家对待竞争的思路上还是停留在你死我活的层面上,绝没有想到要双赢。 

家族化经营中,家族成员角色难以分清。一方面,家族成员是公司的员工,是董事长,总经理的下属,需要听从上级的指挥,而另一方面,家族成员又是董事长,总经理的亲戚,是兄弟、姐妹,甚至是舅舅、阿姨、父母等,大家都是平辈或长辈,可以与公司领导平起平坐,这样,家族成员必然陷入一种角色冲突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公司领导讨价还价,这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家族企业经营过程中,有一个始终困扰管理者的问题——当家族成员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长远发展利益发生矛盾时,就舍谁取谁?事实上,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和平衡的努力往往很难长久维持。这种平衡和妥协的基础是建立在非理性、缺乏合理机制的基础之上,十分脆弱。所以,从中舍弃一个、留取一个成为必然选择。而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们都会选择家族成员个人的利益、牺牲公司长远的发展利益。 

“企业家族化,您说我是该爱还是该恨?爱恨交加!爱的是每次我们企业遇到困难,让企业度过难关的还是自己的亲戚等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