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道:“我接受张绣投降,却没有立即取得他的人质,反而造成这样失败的局面;臣无功而受皇上封赏,万万不敢接受。我仍任司空,总领百官就是了。”
刘协道:“卿此次出征,失去爱子贤侄,朕也十分痛心。”
曹操道:“我已明白了失败的原因,请皇上放心,从今以后再不会有这样的失败了。不灭张绣,我誓不罢休!”
“爱卿还是先回府歇息吧。”刘协说,“朕送你一程。”
曹操也不相辞,他也想直接回到颍阴府中休息,他太累了。可他这时却突然问荀彧说:“派去寻找王允墓的人,可有消息?”
荀彧说:“有,稍后我向您汇报。”
曹操向献帝说:“臣请皇上封典韦之子典满为郎中,召他入朝为官,以此告慰典韦在天之灵。”
献帝点头应允,又示意荀彧说:“请尚书令按曹公之言办理此事吧。”
曹操此次虽又未接受丞相之职的任命,但在将士们的心目之中,他已经是丞相了。他自己虽坚持把司空府设在颍阴城,但是随后不久,荀彧还是在许都城中为曹操整修了一座官署,作为司空行衙,也称丞相行衙。
迁 师
这些年来刘协一直生活在动乱之中,身为皇帝,却一直居无定所,王允遇害后,他拜师求教就更难了。能够经常教育他的先生,就是辅国将军伏完。伏寿和自己的母亲刘华,也都是刘协的辅导老师。能找到的经书,刘协也都读了,伏完除了给他讲经书,教他习字作文,还给他讲了不少历史故事,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周勃和霍光的事迹都给他讲过。刘协有什么疑问也一直是向伏完请教的。这天他又去见了伏完,说道:“如果找不到司徒王允的尸骨,我想就在许都给他修一座衣冠冢,您说行不行?”
“要修衣冠冢,哪来的衣冠呢?”伏完说,“你就修一座空墓也行,这只是表示活人的心意而已。”
刘协说:“您老人家有所不知,我告诉您吧,王司徒当年从长安皇宫宣平门跳下时,我抓了他一把,无奈只扯下他一块衣衫,我一直保存着。实在找不到王允的尸骨,我就将这片衣衫给他修一个衣冠冢吧。”
“再等一等看吧。”伏完说,“听说荀彧派去的人很能干,是王允的族侄,太原人,也姓王,名叫王保,他很崇拜王允,会尽心去找的。”
王保领的人是专门去寻找王允坟墓的,荀彧还派有另外一帮人是专门搜集李傕军事情报的。王保他们到了西京长安,在郊野四处寻访,一个多月过去了,连一点消息也没有。王保心中非常着急,就又到长安城里打听信息。听说有一位算卦先生,算卦十分灵验,就去找到了在未央宫废墟前算卦的那位先生。王保说:“听说先生能未卜先知,替人算命,在家创业家兴旺,出外求财财到手。我有一件事,想请先生算一算,若能算出来地方,多给银两。”
算命先生说:“不瞒你说,我们这算卦的,就是帮人解一解心闷儿,给人开导一下,哪能一算钱就能到手呢?要是真能那样,我们自己不就都成了富人吗?”
王保说:“我不求财,我是要找一个地方。”
算卦先生问:“不知道客人要找什么地方?”
王保道:“要找一个人的坟墓。”
算卦先生问:“你要找谁的坟墓,姓啥名谁,何方人氏?”
“太原人。”王保低低答,“名叫王允。”
算卦先生吞吞吐吐地答:“我——不知道。”
第37节:第六章 祭师训丕(4)
王保问:“先生不知道王允吗?”
算卦先生压低了声音:“王允,王司徒,我怎么会不知道?”
王保问:“你知道王允墓在何处吗?”
算命先生道:“眼下这西京长安,还是李傕的天下,你找王允的坟墓干啥?这要担风险哪!”
王保道:“先生不要多问,你如果能提供可靠信息,必有重谢。”
算卦先生说:“我不要酬谢,我也是只能给你再说一个人,你们去找一找,看能否找到。当年王司徒被杀害后,没有人敢去收尸掩埋,只有平原令赵戢正在西京,他是王允的朋友,就冒着生命危险,和他的师爷一起,把王允埋在了西安郊外。赵戢以后也就不再做官了,逃避在外,不知下落。那位师爷,也就干了我们这一行,当了算卦先生,混一碗饭吃。我听他说过,他参与了埋葬王司徒的事。”
王保问:“这位师爷,如今在什么地方呢?”
算卦先生说:“还在这长安城中算卦,你们找一找吧,他的名字叫高勋,是个红鼻子,好找。”
王保他们又找了几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摆摊子的红鼻子算卦先生,王保上前问道:“请问您是高勋,高先生吗?”
那人一愣,吃了一惊,问道:“客官不像本地人氏,怎么会知道小民的姓名呢?在下正是高勋,不知有何见教?”
王保见周围无人,就以实话相告说:“我们是从许都来的,来找司徒王允的坟墓。”
高勋随即收了摊子,领王保到酒店中坐下叙话,两人谈话十分投缘,高勋就说了王允坟墓所在的地方。第二天就领王保去挖掘王允的尸骨。薄皮棺木已经腐朽,露出王允尸骨,头盖骨也已经被刀劈开,可以想到当时贼人的狠毒。高勋是个细心人,他提议用一床棉被包裹,偷偷把尸骨带回许都。为了迁葬时好摆放尸骨,他在尸骨上都贴上纸条,写明左右上下部位,十分认真。
王保邀请高勋一块儿到许都去,高勋答应同去。回到许都后,荀彧设宴招待了他们。献帝听说之后,亲自召见,把王保和高勋封为郎中,在朝中供职。
许都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把王允遗骨安葬在许都北郊,清潩河的西岸。人们感念他的忠义,不断有人去祭奠,香火旺盛。
那天,迁葬仪式是由尚书令荀彧主持的,献帝没有驾临,曹操也是派儿子曹丕代他参加。曹丕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子,可他很有胆量。当场就向荀彧提出不满意见说:“皇上能派人从长安迁来王允尸骨安葬,为何不把我哥哥曹昂尸骨从南阳迁来安葬?再者,我父不来参加仪式,是因失子悲痛未消,而皇上不来是何道理?还有,皇上迁葬恩师,应该自己写一篇祭文,才合情理。”
荀彧说:“曹公子言之有理,本官一定禀告皇上。”
曹丕说:“说吧,我不怕。”
训 丕
汉献帝刘协思念王允忠节,迁葬许都,再修墓冢,遣虎贲中郎将奉节吊祭,旌表一代忠魂,总算完成了他的一桩心愿。可是,当荀彧、王保等人向他转述了曹丕的意见后,他有点生气,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曹丕。
一连几天,刘协耿耿于怀。迁葬王允的安葬仪式,刘协和曹操都没有亲自参加,这在小皇帝刘协心中,也觉得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他想:对外打仗,是曹操的事情;处理政务,是荀彧的事情;自己可以出头露面的机会太少了。像迁葬王允这样的事,自己完全应该亲自去的,那样也可以再扩大一些王允的影响,在朝中多出现一些像王允那样的忠臣。他想再亲自到王允的新坟上去祭奠,想到这里,于是他就去征求国丈伏完的意见。
正好伏完来后宫看望两个小外孙。刘协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他向伏完说:“我亲自去祭奠王允,行不行?”
伏完:“行。”
刘协:“我想亲自念一篇祭文,行不行?”
伏完:“行。”
刘协:“那就请您老人家替我写一篇祭文吧!”
伏完:“不行。”
刘协:“怎么不行呢?”
伏完:“皇上早已不是初通文墨,而是能够下笔千言,有物有序,颇有见地了,自己写吧。”
第38节:第六章 祭师训丕(5)
刘协:“你这不是逼着鸭子上架吗?”
伏皇后这时才在一边插言:“你这是怎么给老人说话的,让你自己写一篇祭文,怎么就是逼你呢!一你可以写出好文章,再者老人可以帮你修改一下。你要大胆下笔,今后批阅大臣奏疏,也要多下工夫才行哪。”
刘协说:“好。寿姐姐说的话很对,我自己来写祭文,我对恩师王司徒也最有感情。”
献帝刘协让赵兴传旨,宣召尚书令荀彧到金殿见驾。荀彧到后,献帝说:“朕想去王允墓前祭奠,你看什么时间去比较合适?”
荀彧:“现在还是炎热夏天,要不再过两个月,毓秀台也筑好了,秋分时节皇上祭天之后,再去祭奠王允好吗?”
刘协:“祭天与祭王允是两回事儿,朕想近时就去祭奠王允,爱卿以为如何?”
荀彧:“皇上要是一定要去祭奠王允,当然是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
刘协:“朕要文武百官陪同祭祀,可以不可以?”
荀彧:“皇上颁旨,百官陪祭,当然是文武大臣都要去的。”
刘协:“你去请曹公一同去,可以不可以?”
荀彧:“曹公军务繁忙,如若不能去,也请皇上见谅。其余事情,微臣都会妥善安排的。”
刘协:“你去向曹公说一下,到时候他若真不能去,也就算了。”
荀彧去向曹操汇报了这件事,曹操说了一个字:“去。”
夏末六月,仍然是骄阳似火。清潩河水滚滚南流,呜呜咽咽,好似在为新近迁葬在它西岸的王允司徒哭泣,又好像是在唱赞歌,谁也说不清楚。
献帝刘协圣驾到坟前举行御祭,百官陪祭,曹操也亲自来了,场面非常热闹。许都百姓闻讯,十里八乡的人们也都赶来看热闹,也都是对王允怀有敬意。
锣鼓喧天,爆竹阵阵。
汉献帝刘协,亲自宣读祭文。他读道:
故司徒王允,字子师,太原人。他是朕的恩师。一生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恬静寡欲,忍辱负重。心存周勃之志,胸怀霍光之心,韬晦寻机,除灭国贼。戮董卓于长安北掖门外,扶王室于危难之中。人皆苟全性命于乱世,唯王司徒置生死于不顾。
平贼的余波未息,祸水的波澜又起。李傕、郭汜扰乱京师,兵围内庭,深宫一片混乱,内侍请朕宣平门平乱,也唯有王司徒相随。危急时刻,从楼上跳下,横剑贼将面前,血溅凤凰楼,为国捐躯。壮烈情景,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使顽石点头、匹夫起舞,使人惊叹、为之垂泪。
兹赖曹公迎朕于许都,朝纲稍定,国事日宁,朕思司徒忠烈,迁葬许都,再建墓冢,以慰司徒的在天之灵。愿恩师在九泉之下安息!
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献帝刘协读完祭文,已是泣不成声。百官与万民齐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献帝刘协一心迁葬王允,并御祭新冢,缓释了他内心时时怀念恩师的沉痛之情,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昭示王允的忠烈精神,给文武百官树立榜样。而曹操也亲自来参加这次御祭,他也要在各诸侯和黎民百姓面前,显示对皇上的尊重,以便更好地“奉天子以令不臣”。君臣的行动,也都迎合了民意。
当日,曹丕也随父来了。献帝命李武把他喊到身边,问他:“曹丕,朕采纳你的谏议,御祭王司徒,亲拟亲读祭文,你又有何感?”
曹丕童言无忌,说道:“陛下对王允的评价过高啦。”
刘协大为恼火,训斥道:“曹丕,朕告诉你,祭文所述,乃朕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亲有所感,而你什么也不知道,休得胡言乱语!”
曹丕并无畏惧,说道:“陛下息怒,依丕之见,王允有两大过失:一是逼死蔡邕,二是逼反李傕。”
刘协道:“曹丕,你又是不知内情,口出狂言。蔡邕是大文学家、大音乐家、大书法家,名声很大。朕父皇灵帝在位之时,就下诏让他书写了《熹平石经》,名扬天下。到朕即位,董卓任命他为左中郎将,朕也完全同意。董卓乱政伏诛,大快人心,蔡邕却因为给董卓收尸被王允下狱,不幸自杀。朕与王允都非常惋惜。至于李傕,他见董卓已除,假言愿降,而坚持割据一方,岂是真降!他攻入长安,王司徒舍生取义,朕也身受其害。董卓烧了东京,李傕烧了西京,此贼必诛!你父还将再征张绣,为曹昂等人报仇;朕也将命谒者裴茂借用大司马张扬所率之兵,去讨伐李傕。”
曹丕:“陛下知道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吗?”
刘协:“你怎么知道蔡文姬呢?”
曹丕:“她的父亲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我的父亲常常提起她。”
刘协:“朕告诉你吧,她是一个美才女,朕在东逃的途中,还见到了她,后来被羌兵冲散,官兵百姓死伤无数,朕至今万分痛心。从那时起,也就不知蔡文姬的下落了,生死难料。”
这时,曹操走了过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