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背囊里装着的一些山货,即便刘德贵身强体壮,也不由得气喘吁吁。
他肩上背囊里装的是一些山货特产,都是准备北京的宋涛等人带的。
虽然首长不差他那点东西,可是自己总点表示下自己的心意。
如果没有宋涛等人的帮助,他家大小子怎么能进入河套少年军校,而且还得到了照顾。
现在孩子现在和宋首长儿子一个班,关系相当不错。
这对于孩子来说,以后只要这小子不自己作死,那这辈子算是不用操心了。
小儿子如今靠上了海参崴的一所高等院校,据别人说,以后这小子肯定是大有出息。
“兄弟,我帮你拿吧……”
刘德贵回头一看,就见一个背着背囊的中年汉子,笑呵呵的靠了过来问道。
他摇了摇头道:“不用了……”
“兄弟,不用客气,你扛着这些东西,等到了北京还不得累坏了。”
那个中年汉子说着就接过了他手中的一个大布兜子,帮着他一路拎上了窄轨小火车。
他们在车上找到了座位,就坐下来聊了起来。
刘德贵与对方通过一番交流,发现两人居然是一家子都姓刘,对方名叫刘汉成,老家山西的,现在是海参崴造船厂的劳动模范。
两人越聊越投机,下车以后在招待所安置好了行李,又找了一家饭馆坐在一起喝了顿小酒。
“老哥,以前我也在海参崴呆过,自从离开了那里,多少年都没回去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忘不了啊。”
“兄弟,海参崴再好,还有关内好吗,我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来关内啊,真想回老家看看,也不知道老家现在还剩下什么人,当年一起逃出来的,估计十有八九都没有活下来。”
刘汉成说到这里,举起酒杯和刘德贵碰了下道:“对了,兄弟你再哪里高就。”
“什么高就啊,我一直在基层来着,和你们厂矿没法比,天天从早忙到晚的闲不着。自从进了中原,这工作越来越难干,天天压力很大,我家婆娘天天抱怨。”
听了刘德贵的话,刘汉成笑道:“哈哈……你家的女人肯定也是关内的吧,我家那个就不会,她是朝鲜娘们,听话着呢。”
刘德贵摇了摇头道:“什么关内的啊,她是关外的鞑子娘们,天天咋咋呼呼的,跟个汉子似的,哈哈……”
两人喝完了酒,晃晃荡荡的的回到了招待所,然后倒头呼呼大睡。
第二天,他们分别出了门,刘德贵扛着背囊去了远东公司家属大院,向去把他带的那些特产,给宋涛等人送过去。
刘汉成则是去了郊外的阅兵训练基地,去见在那里训练的秦二狗,两人已经多年不见了。
随着远东公司的疆域越来越大,公司的很多员工,当年的朋友、同乡、战友、工友等关系不错的,都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分别。
因为这个时代资讯的闭塞,交通也非不方便,所以绝大多数人,一旦分别,也许这辈子就再也无法相见。
所以这次前来北京参加建国大典的人,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的北京聚一聚。
他们再来北京之前,都会向一些朋友发电报,约好了在北京聚会,这几天北京的餐馆酒店几乎天天爆满,都是来自各地的员工聚会。
对他们来说,见上一面实在是太难了。
有的员工因为工作的需要,被分配到了海外,最远的人,在遥远的东欧工作,以后回到中原的机会都很渺茫,哪里还有再见之日。
像刘汉成这样的一直呆在海参崴的人很少,只有一些技术类的产业工人,一直留守在海参崴。
剩下的各部门的员工,就连留在辽东当地的都已经很少了。像刘德贵这样的基层管理干部,流动性最大。
随着远东公司疆域不断扩大,很多基层干部,已经接连调动了几次,而且越调越远。
例如刘德贵,就接连换了数次工作地点,虽然官越做越大,可对于家庭照顾的也越来越少了。
两个儿子基本没怎么管过,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是鞑子娘们在张罗,也幸亏鞑子娘们抗造,换个人早累趴下了。
因为远东军这些年不断开疆拓土,各个部队这样的情况也很普遍。
尤其是前几年,远东军一直四处征战,几乎是马不停蹄。
西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骑兵部队,几乎将漠西、漠北、中亚、东欧、西欧等地通通扫了一遍。南方野战军的官兵,几乎参加了海外领地的所有作战。
海军部的官兵,那就更别提了,每次执行作战、运输等任务,出去一次都要在海上漂几年。而且现在远东军控制着全球海域,驻扎在各地的远东军舰队,几乎扎根在当地,以后也很可能负责当地海域的守卫任务,几乎没时间回到东方。
随着建国大典的临近,从各地赶来参加建国大典的员工越来越多。
他们有从遥远的美洲、印度、东欧、波斯、中亚等地,乘坐船只、火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千里迢迢的赶到了北京,参加这次盛会。
正文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坐坐大明皇帝的龙椅
北京医科大学,是远东公司少数几个没有设在海参崴开发区的高等院校。
虽然名字起得很响亮,可是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毕业,水平也就是比现代社会的乡村赤脚医生强一些罢了。
没办法,各地需要大批的基层医生,面对一般的病症,也足以能应付了。
只有一个高级班,大约百余名学生,会一直医科大学学满九年,其中跟随几个月的大学的教授临床实习四年。
这一百多个学生毕业后,会分配到地方医院,或是留校任教,成为未来国家医疗事业的传承者。
西医人才的培养虽然时间,目前各地只有地区一级的医院,才能遇到几个合格的医生,其余的地区还得以中医为主。
虽然北京医科大学西医教育面临困难,但是中医教育一直做得不错,这也得益于这个时代中医的普及做得不多,就算偏远县城都能找到几家中药铺和坐堂的郎中。
远东公司解放中原以后,就对各地的中医、郎中进行了统计,并集中进行了培训,并对各地的中医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分配,对远东公司基层医疗保健系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是目前中华共和国水平最高的两家医院之一,另一所医院的远东军总医院。
王老现在就被送进了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高干病房进行看护,而且远东军总医院的几个专家也都干了过来,与附属医院的医生,组成了专家组,共同对王老的病情进行会诊。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王老挺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
李明乘坐吉普车来到了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亲自前来探望王老的病情。
他从吉普车上下来,面色凝重的走进了医院大楼,径直来到了高干特护病房。
此时科委的一帮老专家,还有王老的家人,以及他的学生,全都一直陪在特护病房的外面。
大家看到李明亲自赶来探望,全都迎了出来。
李明挨个和一帮老专家握手,看着几十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明心里非常感慨。
这些老专家,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就没有得到好好的休息。
不是天天守在实验室,就是工作在第一线,目前远东公司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而且他们还带出了一波波的学生,为远东公司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经过他们多年的努力,如今这些学生,全都活跃在远东公司各个重要的岗位,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明握着王志刚的手,重重的摇了摇。
“王老的情况怎么样?”
王志刚双眼都是血丝,他已经几天都没有睡好了。
“我爸的情况一直不好,幸好有两家医院的医护人员精心看护,目前身体还算稳定。”
李明叹了口气。
“走……带我去看看王老……”
他们一起来到了特护病房的外面,就见王老正躺在特护病房里,因为身体极度的虚弱,正沉沉地睡着。
李明转过头,对身后的肖忠良等专家说道:“现在距离开国大典还有两天,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也要让王老挺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
肖忠良等人纷纷点头,但是脸上都非常凝重。
王老现在的情况非常不好,全凭着一些百年山参等名贵药材配的古方,在维系着生命的各项机能,说白了就是吊着命呢,换个人早就过去了。
肖忠良苦笑着说道:“我们压力很大啊,王老……”
李明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别的我不管,我只要老王那天出现在开国大典的仪式上,让王老能走的安心一些。”
肖忠良还想说什么,可还是没有张开嘴,只是重重的点了下头。
李明离开了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了附近的一个招待所,慰问了来自共和国各个地区参加开过大典的代表。
这些人都是各地基层的积极分子,各个厂矿企业的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能参加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对他们来说那可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这份殊荣对他们来说,那是光宗耀祖,子孙后代就能传承几辈子。
李东与这些代表亲切握手,当他走到刘汉成的面前时,一下子就认出了他。
他指着刘汉成,笑着道:“你是海参崴造船厂的老刘吧,我记得我还去过你家串门呢。”
刘汉成看到首长认出了自己,在看到周围一双双羡慕的眼神,感觉真是倍有面子。
他激动的说道:“首长,你还记得啊,我……”
说到这里,刘汉成有些激动的说不下去了。
李明笑了下道:“对了,老刘,你儿子现在怎么样了?”
刘汉成听了,顿时来了精神头。
“首长,这还得多亏了您啊,若不是那天你教育了他一番,这小子还指执迷不悟呢。现在好了,毕业了以后,也分到了造船厂,人家现在是技术员,还得管着他老子呢。”
周围的人听了,全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李明拍了拍刘汉成的手,笑着说道:“好啊,你们日子过好了,我也替你们高兴。”
他说到这里,又冲周围的代表大声说道:“大伙难得来一次北京,你们参加完开国大典,就在北京玩几天,国家会安排你们到各地游览参观,好好领略一下北京各地的风光,也到大明皇帝的龙宫看看。”
刘汉成听了满脸的惊讶。
“首长,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能去皇帝的宫殿里吗?”
李明哈哈笑道:“怎么不能,以后我们中华共和国再也没有皇帝了,你们不但能去大明皇帝的宫殿里参观,还能坐坐大明皇帝的龙椅呢。”
大家听了李明的话,全都满脸的震撼,随之而来的是无比的激动。
这特么要是能坐坐大明皇帝的龙椅,那足够他们回去吹一辈子的牛逼了。
那可是皇帝的龙椅啊,若是能坐上一次,没准他们也会会大富大贵也说不定呢。
正文 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骑兵受阅部队
参加阅兵的骑兵部队,因为战马的原因,营地并没有设在阅兵训练基地内。
而是在附近的一条小河边建立了营地,还有数千匹战马所需的马厩,以及各种配套设施。
平时他们训练也有独立的
赵连河站在河边,精心的侍候着战马,这次参加阅兵的骑兵部队,都是由各个部队的资深士官和基层军官组成。
整个骑兵阅兵方阵,包括蒙古主力骑兵师、外东北土著主力骑兵师和新建骑兵师各出六个骑兵方阵,共十八个方阵。
很多参加阅兵的骑兵部队,都是千里迢迢的从遥远的东欧和中亚抽调回来的。
洗刷完战马,赵连河将马鞍放置在战马上,刚想翻身上马,就见远处十几匹战马呼啸着冲了过来。
为首一个身材粗壮的骑兵,马术极为精湛,在河边勒住马匹,战马两个前蹄高高的抬起,然后稳稳的停在了河边。
赵连河认识这个家伙,是个蒙古鞑子,专门从东欧调过来的。
这货能吃能喝还能嫖,一斤装的苞谷烧,他自己就能喝两三斤,外加两条羊腿和一大堆别的吃的,换个人不喝死,也得被撑死,可这货屁事没有。
更狠的是,这个家伙去了趟北京,在一家青楼里夜御八女,整整折腾了一夜,居然没让人扶,自己走出来的。
这也让这货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阅兵基地,很多人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