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3)这一节评述新诗基本站住脚跟后走上文坛的一批青年诗人诗作。“开一代诗风”主要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本章理解的要点。由此入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与郭沫若的《论诗三札》等论作中的代表性言论,注意其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和诗的“抒情本质”,如何探求“语体诗”的长处与艺术发展的前景,也可以结合前一章对《女神》的分析来理解这种艺术反拨的意义。同时,还要大致了解“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所带有的“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小诗体”一度引起关注的原因及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得失,以及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求。
四 新诗的“规范化”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一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5)本章的另一重点是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作。比较而言,这会更多地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选读《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重镇,其在30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的一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7)对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可作一般知识性了解,知道其显示了新诗流变的一个方向。下一个十年的部分对此还有讨论。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谈到过“五四”新文学的激进主义特征,作为“五四”新文学的“急先锋”,新诗在与传统的“断裂”方面,在挑战一般读者的审美期待方面,可能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也使它一直处在争议当中,尤其是针对早期白话诗的批评,在文学史上一直没有中断。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早期白话诗的价值只表现在工具的革命上,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忽略,则构成了它的历史缺陷,对古典诗歌的激烈拒斥,更是造成了新诗的内在危机。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有学者撰文指出,正是因为“五四”新文学倡导者在变革语言的同时,忽视了对传统诗歌的继承,新诗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些批评有各自的出发点,不一定全面、准确,但的确为我们留下了讨论的空间。学习这一章,除了掌握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基本线索之外,还可以尝试思考新诗的独特性和历史得失,在打破旧体诗的形式规范之后,它是怎样寻找自己的诗美,又面对怎样的历史困境,它的偏激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合理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和第一章中有关“五四”的评价问题联系起来,尽量做到融会贯通。
【知识点】
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
【思考题】
(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历史非常复杂,流派纷呈,头绪也很多。此题要求通过“点”的掌握,梳理出变化的轨迹,为纷乱的现象找到一条线索。首先,应细致阅读《三十年》第六章的二、三、四、五节,关注每个流派最突出的特点,如初期白话诗的散文化与写实风格、郭沫若对抒情的强调、前期新月派的格律化主张,以及早期象征派对纯诗的追求等。在把握了“点”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将“点”连缀成“线”,注意潮流消长背后的两次“结构性调整”,即从散文化到诗化、从自由化到规范化。这一次次的转变与调整,正是新诗在获得解放之后,不断追求诗美、不断建立自己的形式的过程。抓住这样一条线索,就会对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历史,有整体上的把握了。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可以看做是他白话诗尝试的理论起点,理解这一命题,对于理解新诗的历史突破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题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可参考教材第六章第一节。要点包括:1.“作诗如作文”要求打破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界限,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为“用白话写诗”提供了历史突破口。2.胡适提出这个主张,受到了宋诗传统和晚清“诗界革命”的启示,但又完成了一种历史超越。3.“作诗如作文”带来诗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双重革命,诗歌观念的变化也蕴涵在其背后。4.作为一种激进的“战略”,该主张为新诗的创造开辟了道路,但在某种意义上,模糊了“诗”的文体特征,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书附录中废名《谈新诗》中的一段也可参考,体味“散文的文字”与“诗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在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是“格律化”最重要的推动者和阐发者,所以本题可以他的理论和创作为中心,展开论述。首先,可交代一下新月派诗人对“和谐”与“均齐”的共同追求,以及在新诗规范化方面的尝试,进而讨论闻一多对诗歌“格律”的思考,重点说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具体内涵,并探讨这种追求在新诗的历史发展中,在沟通旧诗与新诗方面,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创作实践方面,可举闻一多的《死水》等作品为例,从诗行的构成,词汇、意象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三美”的理论如何落实在具体的写作中,徐志摩诗歌中优美的节奏感、朱湘对诗歌章法与音韵的经营,也可以纳入到论述当中。最后,还应注意格律化带来的形式拘束,从格律化与自由化的消长中,把握新诗形式的内在张力。参考《三十年》第六章第三节,附录中孙玉石对《死水》的解读,以及郭小聪、蓝棣之对徐志摩的评述。
(4)评析李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弃妇》是早期象征派的代表之作,本题讨论的虽然只是这一首诗,但也希望能从作品的分析中,提升出文学史的概括。对作品的细读,当然是第一步,要大致把握基本的风格、结构和内涵,可参考附录中孙玉石的解读文章。其次,要提炼此诗的几个关键特征,如意象组织的跳跃性、“弃妇”形象的象征性等,结合教材第五节对早期象征派的整体论述,阐发象征派的艺术追求,如表达的间接性与暗示性,“远取譬”的自由联想等。联系周作人对早期新诗“太过透明”的批评,思考这种探索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新质。也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对这种诗风的新奇与晦涩,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
(5)怎样看待初期白话诗的历史得失?
这是增加的拓展性思考题,教材中没有相关的论述,需要阅读一些研究论著,结合这一章的学习,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总结。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和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第十四章第三节,都是可以参考的材料。不要简单地做价值上的判断,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种历史的同情,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比如,有学者认为初期白话诗只关注语言的革命,带来了“非诗化”的弊病,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非诗化”的方式,是否也有打破一般审美积习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清新、自由的诗歌可能。再比如,新诗在反传统方面,可能表现得颇为激进,但其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历史合理性。对传统的“反叛”也可能是一种对传统的“重构”,在这方面新诗人又做出过哪些尝试。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6)试扼要说明新月派诗歌在吸收外国文学思潮和中国文学传统影响方面的成败得失。
本题偏重论述性,可参考《三十年》第六章第四节和第十六章第二节相关内容。首先应简略交代新月派诗歌产生的缘由,说明早期白话诗在实现诗体解放的同时所产生的偏向,如说理直陈、诗质的散文化、情感过分泛滥等。新月派诗人正是针对这些弊病,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主张在形式上广采中外古典诗歌的优长,以促进新诗的规范化建设。他们对西方新人文主义和谐典雅美学观念的吸取,以及一定程度上回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传统抒情模式,都在中西交融的尝试中有所创新。而过分拘泥于格律,也可能造成诗歌个性发挥的障碍。可选取闻一多等代表性的新月派诗人,围绕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绩展开论述,结合中国新诗在矛盾中探索的发展历程评价其功过得失。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区别。新月派后期经过反思检讨,矫正了前期在格律问题上的偏颇,更为关注新诗的特殊内质,显示出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趋势。
【必读作品与文献】
胡 适:《蝴蝶》、《一颗星儿》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汪静之:《伊底眼》
冰 心:《繁星》第1、7、10、75、131首,《春水》第5、105首
宗白华:《夜》
李金发:《弃妇》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
朱 湘:《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