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 平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邓小 平时代-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戴卓尔首相访华 
戴卓尔首相在 1982 年 6 月份的福克兰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于 9 月 22 日抵达北京。这次胜利使她变得 
过于自信,这让她的顾问爱德华?尤德(Edward Youde)等人感到担心。他们并没有强而有力地向戴卓尔夫人解释清 
楚,想让邓小平允许英国在 1997 年后继续保留对香港的主权是多么不可能。外交部的两位主要中国问题专家珀西?柯 
利达和艾伦?唐纳德(Allen Donald)为了避免对抗,确实试图解释清楚邓小平的决心。'17…54'然而自信的「铁娘子」戴 
卓尔夫人错误地以为,中国拒绝考虑英国在 1997 年后继续保留主权只不过是一个可以谈判的条件。'17…55'戴卓尔夫人在 
北京首先会晤的是赵紫阳总理,但赵在与戴卓尔见面之前就对香港记者说,中国当然要收回主权,主权交接不会影响香 
港的繁荣稳定。他把这一基本立场首先透露给新闻界,意在向戴卓尔表明这种观点不容谈判。邓小平会见戴卓尔夫人时 
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17…56' 
9 月 24 日上午,「钢铁公司」邓小平和「铁娘子」戴卓尔见面,两人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戴卓尔夫人后 
来把这次会谈描述为「生硬粗暴」。不过参加会谈的英国官员证实,戴卓尔夫人过于夸张了与邓小平之间的对抗,事实 
上对抗的感觉仅仅来自会谈后戴卓尔夫人对媒体的讲话以及中方的反应。据英方参加会谈的人说,戴卓尔夫人的讲话既 
雄辩又富魅力,尽管如此,邓小平所拥有的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力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57'邓小平在开场白中宣布, 
中国将在 1997 年收回主权,将支持香港的繁荣,并希望能够得到英国政府的合作。'17…58'但戴卓尔夫人回应说,在英方 
看来,根据三个条约香港是属于英国的,这些条约在国际法上都是有效的,只有经双方协议才能作出变动。她说,英国 
 
 
在过去 150 年里学会了如何管理香港,成效很不错。她又说,只有在作出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安排后,才能谈到主权问 
题;只有英国的统治能够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保障:没有英国的这种保障,商人不会再愿意投资。不过戴卓尔夫人确 
实作出一个让步:假如能就香港的管理权作出令人满意的安排,她可以考虑向议会提出有关主权问题的建议。因此双方 
应当通过外交渠道开始谈判,寻求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 
邓小平断然拒绝了她的建议。'17…59'  他说,有三个主要问题:主权,中国在 1997 年后如何治理以维护香港繁荣, 
中英两国政府如何共同避免在 1997 年之前发生大的混乱。他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 
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他说:他不会做当年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主权意味着完全的主权;为了维护香港 1997 
年后的繁荣,香港目前的政治制度和大多数法律将继续有效;中国会和香港市民进行广泛协商,制定出对投资者——包 
括英国投资者——有利的政策。但是,让英国政府或商业界满意也是有限度的。邓小平警告说,如果港英政府在 1997 
年之前挑起严重对抗或从香港撤走大批资金,中国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邓小平确 
实表示,他要与英国合作,他同意双方应当立刻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磋商。'17…60'但是他又补充说,如果双方在两年内无法 
就主权移交达成满意的协议,中国将单方面宣布自己的政策。'17…61'驻北京的外交官大都知道邓小平常用吐痰来强调重点; 
在场的人看到,邓小平和戴卓尔会谈时,不时往痰盂里吐痰。'17…62' 
戴卓尔夫人与邓小平结束会谈走下外面的台阶时,被一名记者的提问分神,脚下一滑导致膝盖着地。这一插曲被 
电视镜头捕捉到并在香港的晚间新闻播出,后又在香港电视上反覆播出。这个画面给人的印象是,戴卓尔夫人受到邓小 
平强硬姿态的震慑,差点磕了个头,幸亏有身边的柯利达搀扶才没有跪下。'17…63' 
后来戴卓尔夫人谈到邓时,仍然给了他正面的评价,认为他非常直率但并不粗鲁。戴卓尔夫人离京前举办的答谢 
宴会上,由于邓小平要去出席为金日成举办的宴会,赵紫阳总理成了主宾。戴卓尔在宴会讲话中以更为和解的姿态对赵 
紫阳说,会谈使她对中国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她用了一句中国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17…64' 
由双方代表拟定的戴卓尔夫人与邓小平会谈的公报中说:「两国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香港前途举行了深入 
会谈。双方领导人表明了各自对这个问题的立场。双方同意把维护香港的稳定与繁荣作为共同目标,将在访问后通过外 
交渠道开始举行谈判。」'17…65'与邓小平不同,戴卓尔夫人对英国在香港发挥的历史作用感到自豪,而且确信以往的条约 
具有合法性。离开中国前,她在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中说,「如果签约一方对(现存的)条约或协议说,『我不同意, 
我打算违约』,那么你也很难相信他们会尊重新的条约。」当她在香港的记者招待会上重复这些话时,英国外交部的中 
国问题专家听得不寒而栗,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话会毁掉他们一直以来与北京达成的善意。不出他们所料,中方对此大发 
怨气。在戴卓尔夫人访华后的一周里,香港股市下跌了 25%,恒生指数从 6 月的 1300 点跌至 10 月的 772 点。'17…66' 
戴卓尔夫人访华后中英谈判被推迟了,因为中方坚持谈判协议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是中国 1997 年后完全收回主权, 
而戴卓尔夫人不愿意接受这一条件。随后中国发出了警告:1983 年 2 月底英国被告知,中方有关 1997 年后香港政策 
的单方面方案草稿已接近完成。实际上,假如不谈判,中方将在 1984 年 9 月宣布它自己的香港前途方案。'17…67'北京的 
柯利达大使和港督尤德十分担心中方会向 6 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提交他们的单方面方案,于是在 3 月初飞回伦敦与戴卓 
尔夫人协商。此时香港股市再创新低,乃至戴卓尔夫人也开始相信中方不会在主权问题上让步。为了打破僵局,柯利达 
建议戴卓尔夫人致信赵紫阳总理,说明她可以重申她在北京说过的话,但在措辞上稍加改动为:假如能够作出让香港人 
民满意的安排,她「准备向议会建议移交主权」。戴卓尔夫人接受了这一建议,此信于 1983 年 3 月 9 日发出。由于此 
信没有满足中方关于谈判之前必须就主权问题达成一致的要求,中方没有立刻作出答覆,过了两个月才同意开始举行谈 
判。邓小平后来对出席全国人大的香港代表说,他在谈判议程的顺序上松口,是为了让英国人摆脱尴尬局面。双方就下 
一步谈判达成的议程是:第一,有关 1997 年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安排;第二,1997 年之前的安排;第三,主权问 
题。第一次谈判于 7 月 12 日举行,距戴卓尔夫人访华已经过去了十个月。'17…68' 
为了给谈判作准备,同时与香港各界的重要人物建立联络,并培养将于 16 年后接管香港的官员,邓小平认为北 
京必须向香港派出一名更高级别的党的干部。这位派往香港的高官应该被授予相当大的自由,使他能够与香港各界有影 
响力的人士公开对话,并直接向北京的最高层汇报。邓小平需要的人要了解北京的想法,要能跟香港的领袖人物平等相 
处,还要有信心向大陆高层提供全面而坦率的报道。他想到的一个人选是许家屯。 
1983 年邓小平携家人去上海过春节时,顺道走访了附近的江苏,江苏省委书记许家屯一路陪同。邓小平之前并 
不了解许家屯,尽管 1975 年邓在全国进行整顿时,许家屯先是在南京、继而在江苏全省的整顿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在 1983 年春节见面时,本来的安排是许家屯用二十分钟向邓小平汇报江苏省的发展情况,结果谈话持续了两个小 
 
 
时。在许家屯的领导下,江苏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过去六年翻了一番;他们见面时江苏的工农业产值在全国首屈一指。作 
为临近上海的沿海省份,江苏也开展国际贸易,许家屯是率先允许发展市场的人,为此还被江苏一些行事谨慎的计划干 
部到陈云那儿告过状。事实上,陈云曾要求把许家屯调离江苏,但邓小平看出他是一个大胆的改革派,坚持把他留在了 
那里。 
负责高层干部任免的胡耀邦知道邓小平十分赏识许家屯,于是在邓与许家屯春节见面后不久,胡耀邦便向他提议 
由许家屯担任香港的新职务。得到邓小平同意后,1983 年 4 月胡耀邦通知许家屯要把他调到香港全面负责大陆与香港 
的关系,为 1997 年的过渡作准备。'17…69'  1983 年 6 月 30 日,中英第一轮谈判结束后不久,许家屯被正式任命为中共 
中央港澳工作委员会党组书记,并被派往香港工作。许家屯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挑选香港有影响的人士,邀请他们访问 
北京,他们在那儿将有机会见到邓小平。'17…70' 
为赴任作准备的许家屯前往北京拜访了他后来要在香港问题上与之打交道的领导人——除邓小平外,还有李先 
念、赵紫阳、胡耀邦、杨尚昆、万里、姬鹏飞和胡启立。他发现他们全都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对驻港的中共组织进行大 
刀阔斧的改造才能领导香港的过渡。当时的中共组织成员多是广州当地人,他们习惯于重复左派口号,几十年来一直在 
批评香港商界和政界领袖。这群人在思考香港的未来时也缺乏想像力。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许家屯最终还是将香港的共 
产党创造性地转变成了一个新团体,使它能够培养富于想像力和亲北京的新成员,这些人将在 1997 年管理他们的故土 
香港。这些培养中的领导者未必是党员,但他们愿意与新的中共精英合作。 
许家屯赴任前拜访的干部中也包括廖承志,但他在许家屯上任前的 6 月 10 日便不幸去世。后来邓小平宣布由李 
先念和赵紫阳负责香港事务。在北京处理香港问题日常工作的是前外交部长姬鹏飞,香港则由许家屯负责。 
许家屯在香港的正式身份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他以这一身份出席公开场合,但他的权力却来自他的中共港澳 
事务委员会书记一职,这也是公开的秘密。他的抵港引起了极大关注,因为他是到那时为止中共派驻香港的最高级别的 
官员。过去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都是有外交部背景的广东当地人。许家屯讲普通话,他的上任表明香港现在已被中央 
领导人视为国家大事。'17…71' 
许家屯离京赴香港之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他说,他应当让大陆增加对香港的理解。杨由于常在香港过冬, 
与当地知识界关系密切。作为回应,许家屯聘请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在香港组建了一个不大的独立智库,为中国官员分 
析及解释香港的经济及学术形势。许家屯还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带到香港,以便增进北京对香港及其在世界经济中 
的地位的了解。 
许家屯到达香港时,恰逢中英第二轮谈判即将开始,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北京的中方谈判人员了解当地情 
况,为下一轮谈判作准备。最初很多港人怀疑许家屯要加强中共对香港的控制,对他持有戒心。但是许家屯的开放态度 
和了解香港的真诚愿望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传递了这样一个基本信息,中国将在 1997 年后收回香港,但是不必为此 
担心,一切都会保持原样。'17…72' 
许家屯参观学校、银行和公司,经常在各种集会、庆典和体育活动中讲话,与穷困市民交谈,参观各种类型的机构。他 
实际上成了影子港督,而且确实被人非正式地称为「总督」。在新华社驻港分社的总部,他挑选了一些有前途的当地人 
加入他的团队,使团队人数从 100 人增加到大约 400 人。他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派去了解香港政府各个部门和新 
界的每个民政事务处。他们使许家屯能随时了解所有领域的动态。在接管之前的 15 年里,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见习 
政府」。'17…73'  那些能证明实力的人有望在 1997 年后担任重要职务。 
许家屯抵港三个月后返回北京,向赵紫阳和李先念汇报了香港的整体气氛、经济状况和当地中共官员的素质。他 
的观察让北京的领导层感到意外。香港的中共党员长期习惯于投北京之所好,总是大唱赞歌,说港人如何反帝,如何热 
切期盼大陆来解放香港。即便那些想讨大陆欢心的港商也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