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近代国造舰船志-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李鸿章全集·电稿》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144页。
    (19)《李鸿章全集·电稿》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
    (20)《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页。
    (21)《李鸿章全集·电稿》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22)《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页。
    (23)《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08…409页。
    (24)“查验‘平远’兵船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68。
    (25)木村浩吉:《黄海海战“松岛”舰内的状况》,内田芳兵卫,1896年版。
    (26)木村浩吉:《黄海海战“松岛”舰内的状况》,内田芳兵卫,1896年版。
    希望之舟——福建船政“通济”级炮舰
    “运粮船”
    中国建设近代化海军的努力经历甲午一战遭遇巨大挫折,失去北洋海军后的渤海湾防御形如真空。尽管清廷中刘坤一、王文韶等官员主张缓建海军,可随着北方重要军港旅顺的收回,恢复北洋海上防务的命题被高调提起。清政府在经历了不到一年的彷徨后,迈出了重建海军的坚定步伐。在以总理衙门主导的外购军舰活动,以及湖广总督张之洞个人推动的从日本进口军舰行为之外,清末新建海军还有一个重要的舰船装备获取来源,就是始终被建设经费匮乏的问题困扰,举步维艰的福建船政。
    受限于左宗棠开创时的布局不密,福建船政的维持经费每年只有一笔较小的定额,而已军舰载运商货来贴补经费完全不可操作,创办伊始船政就陷入军舰造得越多、自身经费越为棘手的怪圈。尽管如此,历代船政大臣仍然略显百折不挠地维持着军舰的建造,勉力建造了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穹甲巡洋舰“广乙”、“广丙”之后,船政迎来了一位新的总理大臣。1892年,湖南茶陵人谭钟麟(字云觐,国民党大佬谭延辏е福┙犹嬉虿∪ブ暗谋灞Φ冢H蚊稣阕芏剑奔娲蟪肌R蛎稣阕芏降淖さ馗V莩蔷嗬氪诘穆砦猜吠窘显叮熬嗍∥迨嗬铮茨艹4ㄍぃ泄轮鹑辗馑统际鸷税臁保分喻刖献嗲逋ⅲ∨筛=ḿ床沟姥钔⒋H未治褡馨欤碜约涸诼砦渤涸鸫母髦志咛骞芾砉ぷ鳌#�1)
    美术作品:清末时代的“通济”舰。创作:海军史研究会顾伟欣。
    1893年12月16日,前任闽浙总督卞宝第任内开工的穹甲巡洋舰“福靖”号舾装完毕,出海航试。沿袭历代船政大臣代代相传的传统,谭钟麟亲率杨廷传等船政官员登上“福靖”舰,随之开往马祖外海督察试验。归航之后,谭钟麟依例将“福靖”航试成功的相关情形具折上奏清廷,同份奏折中另外补充报告了一桩事情,即谭钟麟自己任内船政建造的第一艘轮船——“运粮船”,已于当年年初开工兴造。(2)
    以历届船政大臣的通例,举凡是新船开工,大都是在开工之后不久便正式向清政府提交报告,谭钟麟总理船政时期建造的首艘轮船却近乎拖延了一年才提出奏报,可谓是特例。据谭钟麟报告,新造的“运粮船”实际最早创议于上任总督卞宝第任内。
    1891年12月22日,时任闽浙总督卞宝第上奏清政府,报告船政为广东协造的穹甲巡洋舰“广丙”航试成功,厂中正在建造“广丙”的后续军舰“福靖”,同时向清政府申请趁船厂“匠工稍松”,再添造一艘中号快船,即中形的巡洋舰。
    当时船政舰队共有“伏波”、“琛航”、“靖远”、“艺新”四舰留防马江一带,但是“伏波”、“琛航”的舰况都较差,“靖远”、“艺新”又都规模较小,“‘伏波’收回于台湾弃置之余、‘琛航’捞获于马江轰沉之后,寻常转运,间岁一修,未免多所糜费。‘靖远’不过容载百十人,‘艺新’不过日行百余里,梭巡海面不足以张军威”(3),既不能用于运输,巡防又显乏力。借着“广乙”级留用于福建的军舰“福靖”建造的机会,卞宝第计划另造一艘体量较大的巡洋舰与之配合,以“福靖”和“中号快船”构成福建船政舰队新的主力,逐渐替换原有的“伏波”等旧舰。
    卞宝第的谋划是:“兼制中号快船,将此四艘陆续抽旧换新。成船之后,口粮、公费出入无多,万一海疆有事,军装、粮米多有阻隔,该船与‘福靖’快船装运护送,俾无疏失,并可壮炮台防御之声威,实于海防大有俾益。”(4)即新快船和“福靖”平时可以担负运输任务,战时还能用于海防作战,看似仍然沿用了左宗棠当年定下的“兵商两用”陈旧思想。然而实际上,卞宝第因为对舰船技术并不在行,概念性地提出“兵商两用”外,实际并没有落实到具体技术层面,“福靖”舰上没有另辟货舱,后来的新造快船也无这种特殊设计,只不过是根据卞的要求在“福靖”的基础上加大船体尺寸而已。
    卞宝第在上奏当时称,已经命令船政工程处的学生设计“中号快船”的方案,开工建造的日期另行报告。未料具体的建造拖后了一年,直到1893年4月18日,这艘神秘的“中号快船”才在新任总督谭钟麟主持下铺设龙骨开工建造,是为船政建造的第三十四号轮船。比较特殊的是,因为谭钟麟对舰船技术的了解也并不比卞宝第高明多少,这艘前任定位成可以转运“军装、粮米”的巡洋舰,被他干脆理解成了“运粮船”。(5)幸亏其同样没有能力过问舰船设计本身,才使得新舰上未被真正地开辟出装运粮食的货舱。
    因为新军舰被定位成是和“福靖”舰组合使用的姊妹,在其命名中沿用了福建船政的一项特色。当初福建海防善后局从英国购买两艘蚊子船时,曾将“福建”省名二字拆开,再共同缀以一个威武的字,组成舰名“福胜”、“建胜”。此次的新军舰经命名为“建靖”,与“福靖”相映成趣。
    “通济”舰
    可能是受经费制约,于此前船政类似军舰的施工进度相比,“建靖”的工期略显拖拉。船台上的工程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的1895年4月12日才告下水。此时兼管船政的闽浙总督又已易人,清流言官出身的边宝泉(字廉溪,汉军镶红旗人)从河南巡抚任上升迁东南,接替了调往四川任总督的谭钟麟。
    从创议的卞宝第开始一直到边宝泉为止,历届闽浙总督在奏报公文中对“建靖”舰的技术状况或是干脆不作涉及,或是仅有只字片语,使得这艘军舰的舰型等具体设计情况始终是云遮雾绕,等到甲午战争的烟云散去后,谜团才渐渐解开。
    当时正值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作为京畿门户的北洋海防上仅仅剩下一艘被拆去武备的练习舰“康济”在充数。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先从南洋水师借调“开济”、“南琛”、“南瑞”等军舰从速北上助防,福建船政的“福靖”巡洋舰更是直接被调拨给了筹建中的北洋水师。重新构建海防亟需解决的便是添置舰船的难题,从海外购买军舰不仅造价高而且短时间难以集事,此时福建船政已经下水的新舰“建靖”顺理成章地被北洋海防看中。
    沿循船政特有的舰船调拨制度,新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向闽浙总督边宝泉提出调配“建靖”舰的请求。经过南北间一番磋商,以直隶省贴补船政17万两造舰成本为代价(“建靖”最初向清政府报告的估算成本为22万两)成交,由直隶领养“建靖”舰,附带该船日后的维护、人员等费用。不过王文韶提出,该舰必须按照北洋提出的一些新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变成一艘练习舰,“以北洋船只稀少,准直隶督臣王文韶咨调改作练船”,“建靖”舰的命运就此发生根本变化。王文韶根据当时北洋海防现存的练习舰“康济”的命名方法,更改了“建靖”地域色彩浓郁的舰名,重命名为“通济”。
    由船政工程师魏瀚等设计的“通济”舰,是一艘三桅单烟囱,采用首尾楼船型的军舰,浑身散发出浓郁的旧式巡洋舰气质。外观上既与船政此前建造过的“开济”级巡洋舰十分相似,而其笔直的舰首轮廓又和“广乙”级巡洋舰相像,给人以结合了上述两型军舰的设计特点的第一印象。
    “通济”舰目前所知的惟一遗物——人力舵轮。照片提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拥有了钢甲军舰“平远”的建造经验后,福建船政在舰船建造中便开始大量引入钢材,排序在“平远”之后的“广乙”级军舰首度采用钢胁钢壳方式建造。“通济”和“广乙”级的结对舰“福靖”一样,也采用的是钢胁钢壳船体。“通济”舰的排水量为1900吨,全长76。98米,宽10。38米,舱深7。92米,舰首吃水4。39米,舰尾吃水5。18米,主尺度方面比当初卞宝第想与其组队使用的“福靖”舰略大。(6)“通济”的动力系统采用一台船政自制的1600马力双气缸复合卧式蒸汽机,配套使用长式、短式圆形单头火管锅炉各两座,单轴单桨推进(螺旋桨为四叶铜桨,直径较小,只有76厘米),设计常行航速13节。舰内除容量230吨的煤舱和210吨的淡水柜外,并无其他大容积的货舱设计。(7)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到,“通济”舰因为最初的设计要求不高,除了舰体材质外,各项配置均较低。在甲午战争后,二气缸蒸汽机、13节航速这样的参数已属非主流,可能正是注意到这点,北洋海防才仅仅想将其改作练习舰,而没有去动升级成巡洋舰的念头。
    见习生在“通济”舰6寸口径主炮位上的留影。
    财力窘迫的福建船政设计这艘军舰时,根本没有考虑相关的武备配置问题,北洋出钱领养之后,直隶总督王文韶表示所需武备将“由北洋运配”。根据清末海军时代的档案显示,北洋为“通济”选配的火炮包括阿姆斯特朗6英寸40倍口径速射炮两门、克虏伯120毫米35倍口径速射炮五门、哈乞开斯57毫米口径单管机关炮七门、哈乞开斯37毫米口径单管机关炮八门,此外另配有毛瑟步枪和中国造五连发步枪各四十支,总体火力较为凶猛。之所以直隶省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凑拨出如此数量的速射舰炮,推测大部分属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应急向国外购买的武备。(8)
    上述火炮从直隶省运至船政,根据火炮的安装需要再由船政对“通济”船体做必要的改造。从后来展现出的具体形式看,“通济”舰火炮的安装方式较为老套,和船政的“开济”、“广乙”级巡洋舰类似。虽然采用了首尾楼布局,但并不在首楼甲板上沿船体中线布置前主炮,而是把两门6英寸炮分装在首楼之后主甲板两舷的大型耳台内,以获取可以同时向舰首方向射击的效果。“通济”的副炮也大量使用耳台布置法,从安装主炮的大耳台向后到尾楼之间,主甲板两舷各加装两座小型耳台,分装四门120毫米克虏伯速射炮。剩余的一门120炮则装在尾楼顶部甲板上充当尾炮,这一方式和“开济”级军舰如出一辙。北洋运送来的大批哈乞开斯机关炮,被用于见缝插针,填补主副炮火力顾及不到的真空地带,诸如首楼顶部甲板、两舷耳台之间的舷墙上,都装有这类火炮。
    “通济”舰上的指挥建筑也和“开济”、“广乙”级军舰的布置方法相似,在两座6英寸炮耳台之间的主甲板中部设有一座装甲司令塔,司令塔上方建一层飞桥甲板,上设木质驾驶室,驾驶室顶部另有一层甲板。军舰后桅附近设有一间海图室,上设露天指挥台,装备罗经等航海仪器,台下近旁布置备用人力舵,共同组成军舰的备用指挥、操舵系统。
    民国时代某次操演中,水兵在操作“通济”舰的120毫米副炮。
    “通济”的各项建造工作在1896年下半年完成,当年9月15日,“通济”舰整饰一新,新上任不久的船政大臣裕禄率领船政官员登上军舰,由船政军官王以彰指挥操作驶出马江进行航试。“通济”出海后,在马祖岛附近进行测试,测得轮机每分钟84转的速度下,军舰航速为11。5节,虽未达到设计目标,船政方面表示“再用上等白煤,每点钟当能行十三海里”,遂告航试成功。(9)
    当天傍晚,“通济”驶返马江,王文韶派来的原北洋海军“平远”舰管带李和从船政接收了军舰,成为“通济”舰首任管带,舰上共配官兵250人。一切交接结束,“通济”便鼓轮北驶,开往天津,与此前调往北洋的船政军舰“福靖”,以及北洋海防刚刚接收不久的外购军舰“飞霆”、“飞鹰”,成为了复兴海军的奠基石。
    希望之舟
    甲午战争结束时,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