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杜聿明显然是反对驰援英军,故意拖延派出第200师;直到4月21日晚间才赶到仁安羌,此时孙立人的新38师(113团)已经协助缅甸第一师突破包围。但是,前一天,日军以超乎史迪威或英军所预期的强大兵力,从泰国的丛林冲出,以坦克、步兵猛扑东翼——国军负责的防区。第200师奉命立刻行军回到东翼迎战;疲累、满身尘土的士兵又挤回卡车里。可是第200师还未赶回东翼,日军已冲决国军防线,迅速地消灭了第6军暂编的第55师,其成员是一群没经验的招募士兵。第6军残部仓皇退往腊戍①。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p。417…418。

  蒋认为史迪威抽调第200师赴仁安羌救英军,致命地削弱了国军的左翼。这位美国将军呈给华府的报告,将失败怪罪于英军和国军第55师作战不力①。拥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他没怪到蒋介石头上。不过蒋介石命令他的将领,此后除非有中国军政部的核可,否则不得听史迪威之令调动部队②。他没有直接向史迪威表露他的不痛快,但是这位中国领导人的挫折感日益上升。东翼兵败后,事隔一个星期,史迪威仍未向他的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报告事情经过。可是杜聿明和罗卓英每天都会回报,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们都认为史迪威要为溃败负责。

  ① 同上注,pp。418…419。引用U。S。Senat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Internal Security Subcommittee; The Amerasia Papers: A Clue to the Catastrophe of China; 2 vols。 (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0); vol。1; p。187。

  ② Claire Lee Chennault; The Way of Fighter (1949; Tucson; Ariz: James Thorvaardson and Sons; 1991); pp。158…159。

  4月25日,史迪威率领杜、罗,和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在瓦城南方25英里的皎泽(Kyaukse)会面。他们同意必须全面撤退。谈话中,6架日本轰炸机出现在上空,一颗500磅的炸弹就在这几位英、美、中将领100码外爆炸。有些人急忙找掩护,可是亚历山大镇定地站在花园里,盯着火势抽烟。史迪威不甘示弱,也倚着阳台栏杆,用罗斯福的那种烟嘴点起一根香烟①。

  ① Dorn; Walkout with Stilwell; p。93。

  日军在4月29日占领腊戍,大范围包围的危机升高。日军司令官下令以闪电迅速的钳形攻势在瓦城地区包围、歼灭盟军,避免他们退入印度阿萨姆省或中国①。史迪威在士威坡镇(Swebo)接到蒋的指示,要他“前往密支那(Myitkynia),不得延误(蒋本人的强调)”②。史迪威告诉他的副将窦恩(Frank Dorn)上校,他“与部队同进退”;虽然陈纳德派了一架飞机来,他却选择搭车前往密支那③。这时,史迪威似乎以为自己仍执掌兵符,并不知道他所下达的一切命令,现在都得经过蒋批准才算数。5月4日,在经过4天艰苦践涉之后,史迪威和他的幕僚判断撤退到密支那的路已被阻绝。据军事史家表示,部分第5军仍在后方,也就是史迪威的南方;孙立人的新38师也在南方不远处,辛苦地打着后卫掩护战④。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418。

  ② Stilwell; Papers; p。109。

  ③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p。160。

  ④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38…139。

  华府方面,高阶将领对盟军在缅甸溃败,十分紧张。宋子文传达美国陆军部(U。S。Sept。 of Army)的一项要求给蒋,毫无疑问是经过马歇尔的核可,它请蒋评估史迪威的军事领导能力。蒋信守他对太太的承诺,告诉宋子文代为重申他对史迪威“始终信任”①。事实上,他已经对美、英将领完全丧失信心和信任,直接略过史迪威或亚历山大,下达命令。

  ① 蒋1942年5月6日给宋之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1915。

  这时候,史迪威决定,他和幕僚“不再有发挥的机会”。他的僚属们都同意并认为“老板应该告诉中国人去死吧,然后趁着还有机会赶紧走人”①。史迪威送出简短的报告通知华府和委员长,他即将离开。他说,国军部队已经四散成多个小群队,会设法撤到印度,因此他的“后续指挥已没必要”②。(事实上,大部分在他指挥下的国军各师,此时仍保持团队行动。)史迪威拍发电报给杜聿明,命令他撤往印度。史迪威的僚属找来当地向导、挑伕和一队骡子,5月5日,一行约80个人(包括一些护士和英国难民)启程沿着钦敦江(Chindwin River)溯江而上,但不久后即改走山路。印度的边境城镇英帕尔在140英里之外③。

  ① Barbara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London: Macmillan; 1971); p。372。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38…139; Stilwell; Papers; p。109。

  ③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38…139。

  5月6日,杜聿明向委员长报告,史迪威和罗卓英指示他率领部队退入印度。杜聿明送来的报告让蒋第一次听说,史迪威已下令大部分的缅境中国远征军躲到另一个国家去,这与他“全军向密支那转进”的命令“相背也”①。他怀疑史迪威是不是“战争失败,神经不安所致歟”!②蒋撤销史迪威的命令,指示杜聿明率部前往密支那,不得延误。当天稍后,蒋才收到史迪威的讯息,就是通知蒋,他和僚属以及其他人将前往印度。蒋大为震惊,他写下,史迪威“竟于脱离我军,擅赴印度之时,只来此电作为通报,不知军纪何在”③。

  ① 同上注,pp。135…136。

  ②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Sour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6); part 2; p。19。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7; 1942; box 42; folder 10。

  孙立人和他纪律严明的新38师,既遵循委员长也遵循史迪威的命令,他们沿着较史迪威路线稍南的一条路直接前往印度。史迪威在日记里数度记述他往北撤退的经过;他自称“居于中国大军和……大洪流(指他的撤退部队)之前不远”。同时,第5军的第22师和第96师,以及数万难民走一条险恶的小径前往密支那。日军的飞机和有敌意的当地人,截杀不少向北逃亡的队伍。第96师脱了队,靠美军空投粮食补给,不可思议地退回中国,不过留下沿路洗劫、掠夺的不良纪录。精锐的第200师,虽然师长阵亡,竟也以一个师团的姿态成功回国。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651390。jpg〃/''/p'

  驻云南昆明的飞虎队

  西翼方面,杜聿明率第22师抵达密支那,他估计无法依委员长之命,从密支那退到中国边境,因为萨尔温江(怒江)上的渡船已被日军控制住。于是蒋批准杜聿明和罗卓英退到印度,但是杜不久便回报说,日军的前锋部队沿着丛林小径伏击他的部队。更糟的是,疟疾、痢疾肆虐。同时,在东翼方面,自负的第6军有两个师被打得支离破碎;许多三两成群的官兵们遁入山区。从当地缅甸人的夹击中杀出重围后,他们零散地回到国内。飞虎队也被迫在撤守之前,在缅甸东北部把22架受损的P…40飞机付诸一炬。

  值此同时,日军方面在腊戍稍做逗留后就直扑中国边境,一度攻进云南省。委员长高度关切日军动态,担心在缅甸大胜之后,皇军会试图歼灭国军势力①。马歇尔也很紧张,深怕日军甚至会威胁到重庆。但是,国军在云南的6个师奉蒋之令发动强力反攻,昆明的驻云南的飞虎队也加入作战。随后丛林恢复平静。日军参谋本部暂时满足于占领3/4的缅甸领土,确保未来通往中国的陆路补给线将无限期封闭②。

  ①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1; p。21。

  ② Romanus and Sund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41; 143…146;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p。161。

  拖泥带水的史迪威一行人,在让人窒息的高温下走了3个星期,先是溯江而上,接着又徒步爬过陆峭的那加丘陵(Naga Hills)。史迪威戴着一次世界大战的童军帽、身穿蓬松的衬衫和长裤、卷起袖子,通常一马当先地走在众人前头。这趟著名的“出走”留下许多纪录。80人队伍里有几位底片充足的美国陆军摄影师。史迪威的友人贝尔登(Jack Beden)也在队伍中,后来以此次历险为题,替《时代》周刊撰写专文,以及一本叫《与史迪威一起撤退》的书(Retreat with Stilwell)①。

  ① Jack Belden; Retreat with Stiwell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49)。

  这一趟行程走得很辛苦,但没有重大伤亡、没跟敌军发生遭遇战,甚至也没和当地人发生冲突。事实上和大部分中国远征军——仍归他指挥——那“炼狱”般、路途更长、伤亡更惨重的撤退相比,他们的撤退简直就是散步。除了几名中国卫士之外,史迪威没带任何部队脱险,却被美国媒体和民众当作英雄事迹吹捧。亚历山大率领的狼狈败军,大约在同一时候出现在印度,同样被伦敦电台赞扬为“打了一场伟大的防御战役”①。

  ① Stilwell; Papers; p。109。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651685。jpg〃/''/p'

  史迪威到了印度,在记者会上说:“我承认我们被打得很惨……我们逃出缅甸,真是奇耻大辱。我觉得,我们必须找出原因,打回去、抢回来。”①马歇尔显然不满意,但还是传令褒扬。罗斯福表示“非常满意史迪威对整个情况的处理”。就连蒋夫人也拍电报给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向罗斯福重申委员长对史迪威有“完全的信心”②。但是,蒋在日记中说,史迪威“弃部队于不顾”显示他“缺乏为将之德与识”③。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p。421…423。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139。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4; 1942; box 42; folder 10。

  第一次缅甸战役真的是一场十足的大灾祸。英、印部队约有3600人阵亡、7000人负伤。中国军队整体折损约2。5万名精兵,其中8、9000人阵亡。国军有些师团折损了1/3的兵员,中国部队仅存的几门加农炮、几辆卡车,多数都报销了。相形之下,日军在陌生的国度采取攻势作战,却只有4500人伤亡。史迪威把平蛮之役战败的责任推给中国将领及最高统帅蒋介石。英国人怪史迪威和中国人。蒋则怪英国人和史迪威①。三方都不无道理,但是这次战败,主要是史迪威严重低估日军实力的后果。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p。431; 432。

  如果盟军在1942年一开始就采取蒋的防御战略,在缅甸全力守住瓦城或密支那,躲开平蛮一役是可能的,而且他们就有相当的机会成功。再者,即令防御战略失败,也可以比较有秩序的撤退,而中国本身——以及美中关系——在未来近4年的战争期间也会更强壮些。如今战役失利,蒋在全球同盟的地位,以及在国内对政、军联合政体的领导地位,都大受伤害。滇缅公路一丢,现在中国的海上、陆地供应线全断,只剩下穿越苏联沙漠与草原的漫长路途。国人与军队的士气皆受到沉重打击。此役一败,国军将领和蒋介石又更着重防御的观点了。它也使蒋、史两人倔强的敌对关系从此没有挽回的余地。

  蒋最气不过的是,他认为史迪威弃他的部队于不顾,使大军无主帅;但在马歇尔、罗斯福以及美国新闻界一片赞扬声中,史迪威无意安抚、更不会向蒋道歉。由史迪威负责的国军训练,即将在印度中部蓝伽的军事基地展开,但是,他在6月2日先飞回重庆。

  一

  盟军在缅甸溃败之际,中国的另一个灾祸正在酝酿成形——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乘载著名的杜立德轰炸机群,预备展开空袭东京的任务。基于安全理由,华府直到任务即将展开的前一个星期才告知蒋介石。史迪威也只被交代要整备机场,以便多引擎飞机可能在浙江省国府控制地区降落。16架B…25轰炸机在东京上空完成投弹任务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