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点,因为这条理由,一时半会,朝廷不会对自己动杀机。
可这个公公离开后,王画十分愤怒。
那就是韦家的贪得无厌。
实际上现在韦家还借着王家的光,沾了许多好处。
王画家的瓷器现在一度因为竞争,利润下跌。可后来传到南洋西亚各国,各国指名要王画家瓷窑生产的瓷器。反过来规模又开始壮大。不过在王家现在的收入上,瓷器占的份额很少。王画无所谓了。甚至因为当初合作时就说好了,瓷器市场交给宝林斋,也就是韦家。
自从去年陆二狗到天竺交易时,因为这份协议都没有从自家瓷窑里带出瓷器,进的是别人的货。但韦家依然按照原来的价格付给王家。实际上他们与大食人、南洋人交易时价格很高的。
王画也想减少韦氏的恶感,对此事装聋作哑,当作不知。
另外,因为最早从事航海,对地形物产比较熟悉,王画当时为了友谊,也透露出许多知识。现在韦家在海洋上的规模仅次于王画,远远胜过其他家族。这还不算,王画淘汰了一批船只,有的还是双桅船。都是半卖半送给了韦家。
这一次韦家居然利用韦氏,打自己船厂的主意,他真的很失望。
他将李雪君喊了过来,让她亲自带一封信到十八家,这是瓷窑的事。原来商议好的不会改变。但这回却是珐琅瓷,无数的资金与研究,珐琅技术开始大成,但还有许多其他的技术没有攻克,比如大型玉雕技术没有达到圆瑧地步,还有骨瓷等等。最主要原来上九鼎的意图是激励唐朝百姓开柘精神,现在看到李显这个样子,不想上了。九鼎一直在拖着。
不过珐琅技术转化到了瓷器上。这样中国四大名瓷,青花瓷一大半青花瓷种类现在被王画家掌握,珐琅瓷的出现等于掌握了第二种瓷器。粉瓷也在研究,还派了人到南洋大食寻找一些釉料。粉瓷的进展不大,但另一种名瓷开始有了进展。
那就是玲珑瓷,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一开始多配以青花图案,所以又叫青花玲珑瓷。
这个瓷器历史十分悠久,在隋唐朝洪州窑就出现了。不过工艺十分粗糙,后来才从单色发展到有红、黄、绿、蓝等多色,成为喜闻乐见的彩色玲珑瓷。但多是机械戳眼,失去了人工镂雕那种乐趣。王画家瓷窑这几年在上面投入了许多资本,但也一直拖了下来。因为不但对烧釉技术更考究,也对工人的镂雕技术考究。
还有一种划分的方法,说景德镇四大名瓷不包括珐琅瓷,而是青花、青花玲珑、粉瓷与高温颜色釉。
高温颜色釉又称活瓷与蹦瓷。(但活瓷被某台湾瓷商几乎买下了所有百度词条,吹捧它的效用,为他们打广告,看了后感觉很无耻。其实最有名最早研究成功的是在景德镇,与台湾没有一点关系)其实这种划分是不对的,高温颜色釉瓷概念有些笼统。
瓷器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但高温颜色释烧出来的釉面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远胜于低温釉。其中有祭红、钧红、郎窑红、釉里红、美人醉等,主要是以铜为着色剂红釉系列。有天青、龙泉、豆青、影青等,主要是以铁为着色剂青釉系列。有霁蓝、珐蓝、霁青等,主要以钴为着色剂蓝釉系列。以及三阳开泰、窑变花釉、宋钧花釉、紫金釉、乌金釉等。其中成本最高的是祭红,古代配方中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等还需掺入黄金,其配料之广,价格之高让后人惊叹,但即使样,在采用同配方时,只要温度、气氛、时间稍有差异,也常烧制不出好的成品。就是现在,王画也没有让工人对它动心思。后来指的景德镇四大名瓷的高温颜色釉却是一种特定的高温,与普通的高温釉色瓷不同,温度要达到一千三百八十度,多以青绿色为主,每件烧出来都是绝品。工艺更讲究,王画暂时想都没有想。如果象那次瓷器比拼,王画不惜成本烧两件还有可能,大规模烧以现在的工艺与条件,根本不实际。
因此,有两种新瓷可以推向市场,青花玲珑与珐琅瓷。
这又使现在的瓷器更上一层楼了。
王画让李雪君带的信就是关于这两种瓷器的,让十八家放出口风,因为王画需要得到十八家掌控的四千一百万石粮食,稳定唐朝粮价。所以做了一些退让,比如烟花给他们直销,还有新瓷器与他们联营。实际上核心技术还在王家掌握之中,只不过将经营权转给了十八家。
也是一个可观的利润,不会很多,如果经营得当,一年能为每一家带来一万贯左右的利益。也值得出手,关健是其他的如种子烟花水泥,这才是十八家最看重的。
之所以让李雪君亲自前去,王画是有意的,表明我生气了。
如果这样还不生气,那么反而有人对王画这种隐忍产生怀疑。
这仅是第一步,王画又安排了第二步。
对王画的安排,朱仝有点不同意。
王画答道:“朱先生,错了,这不是削弱韦家的力量,而是削弱某个人的力量。”
朱仝只好不吭声,见识了王画的力量,他也没有替王画担心。在唐朝混得好继续混,在唐朝混不好,王画就是造反也没有关系,大不了往大洋洲一撤,什么人都只有干瞪眼的份。
什么世家,什么望族,在王画暗中拥有的力量面前,是神马是浮云。不值得一提。唯一与王画抗衡的就是现在强大的朝廷。
接着王画又让沐李孜派人看三个人,看李重俊大洋洲的表现,还有被韦氏说与张易之勾结害太子,也就是韦氏的亲生儿子李重润,徙合、均二州,不领事的李重福,以及李显的另一个儿子小屁孩李重茂。
不过不忘恶心李旦父子一回,借着朝廷关注玛雅国的事,王画上书说,玛雅国离唐朝遥远,不是唐朝的隐患,但最大的近患就是京城安危。
陛下,皇太子李重俊兵败之事,可记于心?
一晃两年之间,羽林军两次政变。这是拱卫帝王安全,还是用国家庞大的人力物力供应出来,谋求政变的?
因此必须下诏,所有羽林军不得与任何世子公主交往勾结,若有,请以谋反罪族诛。
王画一提醒,还真让李显放在心上了。毕竟两个小锦囊让他仙仙若死,现在王画所说的每一句话,只要是慎重说出来的,都得考虑一番。难道他听到了什么消息?
立即清查羽林军。
不清查还好,一清查吓了一跳,羽林军中派系比朝堂还复杂,有的忠于李显本人,有的与皇后有关,有的还与太平公主相王有一些不清不楚的联系。
吓得要死,立即处理。
听到这个消息,太平公主与李旦半天没有吭声。
只是因为李隆基砸了一个小时的开心,导致了王画一句话,导致了无数心血浪费。
实际上到了现在,王画不能决定朝廷走向,但多少能左右一点朝局。
然而沐孜李与李红还不甘心,又动用一百万缗钱给了莫贺干,悄悄利用各种商号,将粮食与兵器运到鄯南。
朱仝还不知道,李雪君听后无语,这两个丫头这是在做什么?难道真让王画谋反?
第六卷 黑牡丹 第七十章 没完没了
第七十章 没完没了
就到了七月。
公主塔修到最后一层。整个塔高近七十五米,加上塔顶,足足八十米有余,这个高度是唐朝第二高度,离明堂的高度相差不远。也比原来计划中的高度增加了十五米。
这还是王画怕有人在高度上做文章,不然看到坚固性有可能还会加高十米。
但这也是一个惊人的高度,正好边上有一个小山,高约六十几米,与这个塔一印,整矮了一大截。当地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看到这个塔在往上冒,最后塔还没有修好,一起跑到塔边烧香膜拜,以为神迹。
整个八角形,这是有意加强它的敦厚度,抵御台风侵蚀。反正为李裹儿修的,少了许多忌讳,飞檐是黄色的琉璃瓦,外面走廊上飞龙舞凤,瓦檐下还悬挂着无数的铜铃,微风一吹。下游处几里地可以清晰听见。
在外面还有两排石雕,左边三皇五帝,右边中孔夫子、老子这些远古大贤。反正除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气息,在这里想找一个神灵都找不到。不过这些石雕还没有完成,同样塔里面的浮雕文字图画也没有完成,只到了第六层。
塔前面是两个遮壁,供游人写诗颂赋的,看到后有什么感想,好的佳作请在这里留言,不要在塔里文字下面五十公分浮莲云绘上涂鸦。
其实王画修这个塔的时候,只想宣扬水泥的作用,也让大家看到这个速度与牢固。达到了预想目标。还有教化,这不是一日之功。不过王画也没有想到,这个塔修成后,为钦州增加了商贸机遇。
比起广州,钦州在地形上还有许多先天不足。甚至都不能与泉州明州相比,但中国人好奇,外国人也好奇。这个公主塔意味什么?东方明珠。顺便带着船过来转一下,亦无不可,回国后可以吹嘘一下。
也有不好的事发生,因为抢速度,在五月一次台风中,没有停工,结果让台风吹倒了一片脚手架,摔下去三个工人。好在王画反应迅速,立即用厚金抚恤了这三名工人的家人,将风波平息。
但抢得及时。李裹儿来到之前,塔全部封顶了。
没有开放,李裹儿还没有来,需要李裹儿看过后,题了字做了匾额,才能向民众开放。这也是堵朝中某些无事生非大臣的嘴舌。因此没有举行庆祝仪式,但还是有许多居民涌了过来。连周围州县的官员都赶过来观看。
特别一些外国商人,看了看旁边的山,又看了看塔,立即伏倒在地,顶礼膜拜。
但王画又不胜其扰,现在商人经过几次风云,也知道什么是商机了。跟着王画后面转,让王画将塔附近的地皮出售。一旦塔一开放,游人如织,这是多大一份商机。
结果城里面地皮没有拍卖,塔附近几十亩地用高价卖了出去。而且跟着连带着城里面三家囤在手中的房屋,又销售了三千多栋。
现在就盼着李裹儿到来,一时不来,一时塔没有办法开放。
李裹儿一行开始不是很快。这么大的船只,在黄河还好一点。在大运河与渭水,因为带着许多辎重,以及朝廷为了安慰百姓发放的物资。不能航行得太快,否则都有搁浅的可能。
反正这群太子党与公主党也不急,躺在甲板上,喝着美酒,听着随行带来的婢女美妙的歌声,居高临下,看着大河里万舟竞扬,两岸的风景如画。一个个都忘记自己在何处了。
真不行,坐在豪华的餐厅里,打麻将。到了长江后,更是一个个连声惊叹,还没有看过这么宽的江面。可到了海上后,长江又什么都不是了。
但到了大海,新鲜劲一过,一个个又觉得无聊了。并且有极少数的皇子皇孙们开始晕船。但船只快啊,除了王画配置的人员外,还有三百羽林军,一个个划着巨大的船桨,本来船就很快了,再加上几十只船桨奋力划行,船只就象箭一样,只是十几天就快到了钦州。
不过王画的手下使了一个心眼,用了补充供给,停在了崖州港口。也不是什么港口,一个小港湾子,里面有一些打渔船。只有两艘因为与钦州交易,大约是前来采购货物的船只。是唯一的亮点。
李红说道:“这就是岭南,钦州以前与崖州差不多,还没有崖州大。”
也不能这样说,钦州原来是没有崖州地域宽广。但因为宁家经营多年,经济情况比崖州要稍微好一点。
李裹儿产生兴趣,带着侍卫下了船。带了不少侍卫,整整一百多人。崖州因为贫穷,而且天高皇帝远,每一个到此的官员都想掳掠一把,所以百姓很苦。日子过不下去,就反抗。但还是没有办法抵挡朝廷机器。于是压了后稍微安稳一段时间,又开始反。反了再压。老百姓很有斗争经验,不得不小心一点。
崖州官员也不是傻子,立即带人迎接。可一行人到了州城一看,整个愣眼,自家马厮也比这个州城好吧。
转了转,没有心情,上了船,浩浩荡荡航向钦州。
当然钦州无论王画开了多少金手指,与长安与洛阳相比,还只是一条小毛毛虫。
不过崖州一行,加深了这十几个同行前来世子的印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