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最后报告”; 确认了美军蓄意扣留战俘的事实; 并于2 月21 日宣布
解散中立国遣返委员会。
真是难为了这些骑两头马的和事佬了。
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 最后报告”指出;“ 临时报告”中所申述
过的“ 那些结论和事实不仅未为‘最后报告’所叙述的任何事物所
损害; 反而得到了更多的确证。军事法庭的审判经过及提起公诉
一方辩护一方证人的证词; 都明白无误地说明战俘组织的存在; 并
暴露了战俘组织的基本性质与目的。”
反正说完就散伙; 他们最后总算还是把话说了个透:
南营战俘组织及主持这些组织的“领袖”否定了关于
第五十四章
当和事佬
尼赫鲁玲珑两顾
迎子弟兵
周恩来酣畅一醉
自由选择的一切假设或妄言。?? 本委员会必须坦白陈
述其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信念; 即若不更充分与进一步
地执行职权范围而认为这些战俘已自愿选择了不遣返的
说法; 都是毫无证据作支持的妄言。
??
本委员会已经决定: 宣布解除战俘身份使之成为平
民所必需的法律上的先决条件并不存在; 因而这种“ 解
除”是不合法的。
话一说完; 中立国立马就撒腿走人。
于是;“ 南营”中的7064 名朝鲜人民军战俘被“ 就地释放”; 补
入韩国军队; 14235 名志愿军战俘被装船运往台湾; 补入兵员匮乏
的国民党军队。
然而遣返完毕了; 他们的价值也就完了。
蒋介石先生一直有个很固执的政治操守观念: 所有从共产党
那边叛变过来的人最不可靠———他既然能叛变共产党; 那也一定
能叛变国民党。这样一些人; 只可利用而不可重用。
所以中共叛徒很少有人能长期在蒋先生帐下混上安稳饭吃。
包括张国焘这样的“ 大人物”。
被强迫送到台湾的志愿军战俘当然不是什么“ 叛徒”; 但在蒋
公眼里仍属“ 不可靠”一类人等; 他们编入国民党军后一般都成了
劳役队; 后来又被赶到阿里山中修公路; 尝尽了人间的悲凉凄苦辛
酸曲折; 许多人到了40 岁上还无力娶亲。直到蒋经国时代台湾经
济起飞; 他们算是好歹分到了一杯羹; 日子才有了起色。
然而隔海相望的不断思乡情呢?
80 年代后; 他们中许多人怀揣着血汗钱; 回到家乡定居。
笔者键击至此不禁扼腕长叹。
“ 拒绝”遣返; 是对新中国军队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一次挑战。
勿庸置疑; 面对这种挑战; 我们并没有成为圆满的胜利者。
志愿军战俘们大都没有踏上回归祖国之途; 固然是在战场上
吃了苦头的美国人想用“美式人权”对扫了自己脸面的中国人还以
颜色; 处心积虑地在这个原本没有任何含糊的问题上做出了许许
多多让人不齿卑鄙无耻的小动作; 以从政治上来诋毁新中国的恶
行所致。然而志愿军战俘中的大多数人最终屈服于敌人的淫威和
高压; 带着故土情结桑麻襟怀; 带着一腔悲凉满腹怨恨; 把农家子
弟对土地的向往扔在身后; 踏上了一条不回家的路; 则的的确确是
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
要知道; 在战场上; 他们曾经是多么英勇多么无畏。
要知道; 除了家乡的父老亲情; 待耕的土地也在召唤着主人。
然而这些昔日的勇士们; 为什么在战俘营中却表现出我们国
民性中的那些长期泯灭个性带来的心理盲目、逆来顺受等等弱点?
为什么万余人的思乡人群竟被数百名特务叛徒所挟制所牵引? 难
道他们就不能像他们在战场上经常做的那样; 万众一心地把这个
被颠倒了的形势再颠倒过来?
有人说; 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痛; 那是在敌人的血腥恐怖中啊!
的确如此。
但为什么处在同样的环境之中; 朝鲜人民军的大多数战俘们
却能始终把握战俘营斗争的主动权; 最后绝大部分都争取到回归
自己队伍的权利呢?
这实在是一个不容我们这一代军人回避的问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在其专著《第一次较
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 曾有一段震聋发馈发
人深省之言:
在过去的长时间里; 我们对于自身的精神素质方面
的问题往往只强调优点; 对于战争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则
大都简单地归咎于个别人的责任; 而没有从其深刻的内
在社会原因进行全面的总结; 尤其是忽视了鲁迅早就提
第五十四章
当和事佬
尼赫鲁玲珑两顾
迎子弟兵
周恩来酣畅一醉
出的中国“国民性”的研究。因此; 以系统的观点对于精
神因素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才有利于全面总结历史
经验; 并能很好地为提高军队精神素质提供借鉴。
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上看; 中华民族长期具有
吃苦耐劳的美德; 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又养成了尊重长
上的习惯; 这些对于当时中国兵员的基本素质在许多方
面都能产生有利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一些社会学家和军
事评论家曾经指出; 东方的农耕社会给农民造成了不畏
惧苦难与死亡、习惯于服从等特点; 这本身构成了最好的
士兵的素质; 但是这些好的素质能否得到发挥; 关键在于
良好的领导和组织。这些观点还是值得参考的。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 成员绝大部分是农民; 对他们只要
实施有力的领导和教育; 广大官兵确实都能表现出英勇
和严守纪律等特点; 自身的许多弱点也可以得到压制。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精神面貌上的优点; 主要应该归功
于革命思想的教育; 同时也是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造
就。
当然; 长期的宗法社会的生活; 也使人缺少独立开拓
精神; 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 社会经验不多; 在以这种成
分为主体的军队中; 领导和骨干的作用如发挥得不好; 旧
中国“一盘散沙”的病弱也会在军队中出现; 本来能够成
为坚强斗士的也会变成茫然失措的弱者。同样以农民为
主体的清王朝的军队、国民党的军队; 就同共产党领导的
军队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截然不同; 正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 从各个时期的中国国情出发; 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国
民性对于兵员素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做好
政治思想工作; 将是提高军队精神素质的重要保证。
徐焰同志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仗打完了; 胜也好; 败也罢; 都不能白打。
血流过了; 得也好; 失也罢; 都不能白流。
当兵; 就要当明白兵; 打仗; 就要打明白仗。
新一代的中华儿女; 在深化改革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千
万千万要对我们民族的教育事业多一分关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
的国民素质结构; 完成我们民族健康心理的深层构建; 才是我们民
族真正坚强有力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啊!
新一代的中国军人; 都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
“ 做一个勇敢而明白的斗士。”
“ 联合国军”方面也有拒绝遣返的战俘。
解释开始时;“北营”中留有359 名“联合国军”战俘。
本来; 中国方面根本没有留下对方战俘的打算; 即或是美国战
俘中表现进步的人; 中国方面也希望他们及早回国; 多一个给新中
国唱赞歌的义务宣传员。直到1952 年4 月间双方就战俘问题达成
协议; 决定将“不直接遣返战俘”交中立国后; 志愿军俘管部门才开
始征询战俘们的意见; 同时也动员他们还是都接受遣返回到自己
的祖国。
然而; 仍然有23 名美军战俘、1 名英军战俘和335 名韩军战俘
表示拒绝遣返。
但“北营”的解释工作是在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进行
的。
“联合国军”方面来了一大堆神父、牧师什么的; 来动员这些
“迷途的羔羊”回到自己一方; 韩军“ 解释”人员还带来了国防部慰
问录音带; 并许诺回国后可以加薪提职。
最后只有12 人表示愿意回去。
留下了21 名美军战俘、1 名英军战俘和347 名韩军战俘。
22 名美英战俘在“北营”向西方记者发表讲话; 表示想去中国
并非出于强迫而是自愿。
这个消息给了“ 联合国军”方面以极大的震撼。
第五十四章
当和事佬
尼赫鲁玲珑两顾
迎子弟兵
周恩来酣畅一醉
虽然人数很少; 但这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很扫美国
人的面子“; 联合国军”总司令马克?克拉克上将也认为; 这是美国
军队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所致。
美国战争史学者拉塞尔?韦格尔在《美国陆军史》中坦承:
一些落入共产党之手的美国士兵竟然能同敌人合
作; 对此; 无论美国国内与军内都出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
自我反省与悲哀情绪。
“我们不像美国; 有特务在战俘中捣乱; 我们没有; 全靠战俘自
己。假如在‘解释’时中途变卦; 那就坏了! 幸亏这些战俘们都很
坚定; 闯过了‘解释’关、记者采访好多关; 帮了我们大忙。”
多年后; 遣返委员会中方委员王迪康如是说。
这边也把这事儿上升到政治斗争高度来对待。
这22 名美英战俘后来都选择到中国定居; 有的上了大学; 有
的安排了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夕极左思潮泛滥时; 周恩来总理
指示动员他们去了香港或回了国。
只有原美步兵第二师的一位列兵詹姆斯?温纳瑞特留在济南
上完大学; 在山东大学当了教授; 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那个年代
所有中国人都要经受的风风雨雨; 十年动乱期间还扫过厕所拉过
架子车。为此; 许多中国朋友还为他愤愤不平; 说咱中国人有时真
差劲; 当俘虏那一阵倒诚心诚意宽待他; 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就欺侮人家了; 花血本培养他念完大学照样当苦力用。
“ 大家都一样; 好歹是主人公。”温纳瑞特反倒还安慰人家。
直到1976 年; 才回到美国探亲。
“中美早该改善关系了; 我走在尼克松前面; 比他早来了20
年!”
被中国人亲热地唤作“ 老温”的前美军列兵不无幽默地说。
战俘问题“ 解决”了; 该说撤军了。
1953 年10 月26 日; 板门店又增加了一顶政治会议的帐篷。
这里说“ 板门店”; 已经很不准确了。
因为此“ 板门店”; 已非彼“板门店”。
谈判签字的那个板门店位于中朝方控制区内; 再作为军事停
战委员会址已不适宜; 新的会址应该设在军事分界线上。于是经
双方参谋人员勘察提出建议并经军事停战委员会1953 年8 月19
日批准; 决定以板门店东南分界线上甘岩洞为会址。
于是板门店的那栋大木屋搬到了甘岩洞。
分界线穿屋而过。
不过; 板门店既已世界闻名; 就只好约定俗成; 继续叫下去。
于是; 甘岩洞就变成了“板门店”。
政治会议要谈的是撤军问题。
停战协定第六十款规定; 高一级政治会议的任务是“ 协商从朝
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等问题”。
在停战协定刚签订20 天后———也就是1953 年8 月17 日; 第
七届联合国大会第三期会议召开; 在排除中、朝政府参加的情况
下; 讨论关于朝鲜问题的政治会议应该是圆桌会议还是双边会议。
中朝政府理所当然地作出了反应。
8 月24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
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 指出; 联大讨论朝鲜问题拒绝中、朝政府代
表参加是不合理的; 并指出联大有责任将有关提案与建议随时通
知中、朝政府。
周恩来这是绵里藏针; 意思是没我们参加你再折腾也没戏。
至于会议形式; 周恩来指出政治会议应该是一次圆桌会议; 因
为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期限等有关问题; 不仅
对于朝鲜的和平有重大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远东和世界和平有很
大的作用。这样的任务已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因此它不能仅由
交战双方来解决和保证。
这一点; 在联大的辩论中得到了多数国家的认同; 甚至英法也
第五十四章
当和事佬
尼赫鲁玲珑两顾
迎子弟兵
周恩来酣畅一醉
倾向于采取圆桌会议的立场。
然而这毕竟要美国人点头才能算数。
美国人当然是不干的啦。
8 月28 日; 七届联大通过了双边会议形式的决议。
9 月13 日; 周恩来再次提出四点建议; 要求除朝鲜战争交战双
方的全体国家外; 还应邀请有关中立国家苏联、印度、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缅甸参加。
9 月15 日; 第八届联合国大会开幕; 再次拒绝周恩来建议。
而美国则通过瑞典连续照会中国政府; 通知政治会议将于10
月15 日在旧金山、檀香山或日内瓦召开。
为不使政治会议拖延; 中朝两国政府商定; 同意与美方进行关
于政治会议的会谈; 但谈判地点应在板门店; 时间应订在10 月26
日。
于是; 10 月26 日; 两方三国代表在板门店举行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