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新置的庄院内,那里比城里凉爽,到时如何安排,让王易自己决定。
王易在应诺后也说起了父母之事,及王易在逃出乱军之时因故受伤,五年后才恢复之事,兄弟两人为唏嘘感叹了一番,并声讨了辅公祏这个奸人一通后,也很是感伤,不过兄弟两人也庆幸父亲手下还有这么多忠心的将士,将他们兄妹三人都保护好。王易知道王昂对杭州一带的情况并不是完全清楚,将大概情况告诉了王昂,但并没有全部告诉,这是王作临行前的吩咐,王易觉得有些道理,也准备在过一段时间,看清情况后再和王昂盘托出。
随后王易也对王昂说了关于父母葬身之地寻访无果的事,王昂告诉王易,他已经将此事上奏于皇帝,李世民答应了由江南道的官员派人查探他们父母葬身之地。
兄弟两人悲悲戚戚地说了大半天关于父亲之事,在王昙蹦蹦跳跳过来找他们之后,才转移了话题,王昂建议王易派人将苏燕接过来,并说王作等人为他所作的考虑和安排不错,已经十七岁的王易身边应该有个照应之人。王昂还告诉王易,皇帝李世民已经准备为他赐婚,未来的妻子是一名中书省官员的女儿,如今任中书舍人名唤岑文本之女,待避暑回来后,皇帝就会明示,并让他准备去提亲,今年王昂已经二十岁,及冠之年,明年或者下半年就可以成亲了,但具体什么时候能成亲,还要看皇帝的意思。
听到大哥未过门的妻子是岑文本之女时,王易很是吃惊,虽然说如今岑文本官职还很低,不过是正五品职的中书舍人,在朝中几乎没什么影响力,但王易这个熟知随唐历史的人却是知道岑文本的大名,这位得李靖推荐而被李世民赏识的人,因其才学出众深得李世民的重用,最高官至中书令。
岑文本家教很严,亲生儿子及被收为义子的岑长倩都非常出色,他也能猜度的出岑文本之女一定是非常出色的女子,连声地为大哥道喜,并希望能早日看到大哥娶妻。
李世民亲自为大哥王昂指婚,这很出乎王易的意外,所指婚的女子是如今得李世民赏识的岑文本之妻,王易对李世民对待他父亲及他们这两上遗子的态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可以说王易心中的疑惑已经大半消除,他相信李世民肯定不会再追究江淮军的事了。
王昂对王易有点过于热烈的反应有点疑惑,却也没问。
兄妹三人细诉了一番亲情,最终王昙也对这位大哥完全消除了戒备,虽然没有对王易般熟稔和亲热,但也会不时地甜甜叫上几声“大哥”,还会有王昂面前撒娇了。
王昂陪着王易和王昙呆了整整一天,直至天快黑了,才离开这个府弟回到他自己的郡侯府。
王易原本想和王昙一道去看看李世民赏给王昂的郡侯府是什么样的,但在考虑再三后,还是决定待过一阵子再过去看看,现在还是不要过去为好。
两天后,御驾前往九成宫避暑,王昂也跟着走了。
王昂走后,王易也安排好了事宜,除跟随来的那百来名手下全部安置妥当外,所带的几十斤占城稻种子全部在长安的私田里下种,并派专人管理。
同时也派人将他们平安抵达长安及到了长安后的初步情况送往杭州,告知在杭州的王作、王近等人,并问询杭州的相关情况,包括各庄粮食作物种植、西湖疏浚后的灌溉,杭州一带官田及私田的种植情况等,王易希望王作能将这些情况都送呈过来,并建议王作和王近,可以让他们其中的一个人,或者其他身份比较重要的人先带一些人来长安,以免错失了机会。
杭州如今的情况王易需要掌握,掌握这些情况,对于再过段时间面见李世民,他觉得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大部都是他在杭州所提建议产生成就的体现,这是得到李世民赏识的一个手段。
到长安的日子过的平淡又充实,王易在天气还算凉爽的日子里,带着王昙把长安的大街小巷都逛了回来,东市、西市,及曲江池什么的,有点名声地方都出过,这些地方不只让王昙大感兴趣,连王易走逛过之后也是感觉惊喜异常,特别是远比洛阳北市还要繁盛的东、西市,从这两市那人流中织的情景中也可以看出来,贞观初的长安已经初现繁荣了!
在面对这些真实的历史片断时候,王易真正感觉到他已经融入这个时代进去了。
天气很快就热了,长安城内很热,王易感觉远比杭州热,李世民率皇室成员去避暑了,王易也带着王昙及其他一些随行人员到城内沣河边的庄院内避暑。
这个庄院也是新购的,占地很大,房舍不少,边上许多田地,从杭州带来的占城稻种也栽种在庄院边上的田里,除了有水稻、粟米等作物种着外,还有许多水果种着,一些已经成熟,但更多的是将要成熟,王易一行住到这个庄院来,正是可以大饱口福的时候。
随后的日子过的平淡而又清闲,王易在等待,等待李世民从九成宫归来,等待杭州来的消息!
第十五章 怎么是你
盛夏的长安还是很热的,不过在长安城外沣河边庄院内,却是很凉爽透气。庄内栽有大量树木,又有水池,比在杭州西湖边那别院内还凉爽,王易在这个夏天间,除了几次偶尔回到城内处理一些事外,其余时间都呆在城外的这个庄院内,逍遥自在地过完了来长安的第一个夏天。
就在暑气刚消去之时,王易得到了杭州传来的消息,还收到王作写来的一封信,一些较平常的事写在信上,特别重要的事是信使口述的。
王作信中说,去冬所种的小麦获得了丰收,无论是官田、私田,及王易所属各庄的田中,小麦产量都非常好,今年春种及小麦收割后,杭州一带几乎所有可以种水稻的田,都种上了水稻,在王作送来的信中描述,站在吴山上,放眼望去,能看到的几乎都是绿油油的水稻田。
在麦收后,杭州刺史李弘节还亲自到农户家中劝科农桑,希望百姓种植水稻,其他一些官员,也通过不同的渠道劝百姓尽量种植水稻,并免费提供一部分稻种。
因为有去年西湖附近两万余亩水稻田的好收成,再加上官府免费提供一部分的稻种,对官府很是敬畏的普通百姓,自然跟着官府的指挥棒行事,他们的田里,也都如官田一样,种植了水稻,因今春及初春时节杭州一带雨水充沛,西湖早就蓄满了水,西湖附近及稍远一点的二十几万亩水稻田里的水稻,也有了充足的水源可供灌溉。
王易属下庄内种植的占城稻也有百多亩,在王作来的信所写时候,是刚刚种下去,以时间估计,王易收到信的时候,占城早稻应该收割完成了,看王作信中描述的情况,水稻长势非常好,只要不出意外,收成肯定不会差。
王作在派人传来的消息中,也告诉了杭州官府在王易走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完善西湖疏浚的扫尾工作,在西湖边上广种杨柳和桃树,并继续加固堤岸及堤岸和小岛的辅助设施等,修筑沿湖及经湖而过的官道等等,从这些消息中可以判断出来,官府并没有针对他们这一群人采取什么特殊的行动,也就是他们这部江淮军中余部在杭州依然处于不被人知的隐蔽状态中。
当然来人还告诉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大事,那些事情的进展情况让王易基本放心了。
来的信使还告诉了王易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根据王易的要求,及他们那些留守杭州的头人们商量的结果,赞成一部分人再来长安,决定让王近率领几十名原本在江淮军中有一定职务的人,及其他一部分人,先一步来长安,以避免王易面圣后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能及时做出应对。不过还有一个消息让王易不知道啥滋味,来的信使还告诉她,在杭州整天闷闷不乐的苏燕,也一再要求来长安,王作和王近商量后同意了她的请求,准备在天气稍稍凉爽一些时候,由王近护送着她,一道来长安。
想着那个这段时间想起的美人儿如今有可能已经踏上往长安的行程,再过几个月后可以见到,王易在高兴中又有点其他的感觉,他知道苏燕这次来长安后,与他之间定会发生一些实质性的改变,王易打心底是非常渴望这种改变,但总有一点潜意识的因素,让他本能地抗拒,与苏燕朝夕相处了那么长时间,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王易自己不弄不大清楚。
他在想,会不会是因为上次在洛阳遇到过那女子的原因,他自个都说不清了。
但苏燕来长安,还要再过好几个月才抵达,王易暂时也放下此事不去多想。
王昂随御驾一道去九成宫避暑后,也没一点消息传回来,这倒并不让王易奇怪,伴君身边,能随便传递消息的话,那才是让人觉得奇异的。
八月初,天气已经转凉,出去避暑已经两个多月的李世民终于回到长安城来了,王昂也随御驾回长安,不过他只在刚刚回京的第二天,匆匆来到王易所住地方呆了一会后,就走了。
在这次兄弟俩匆匆的会面时候,王昂告诉王易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那就是皇帝李世民接到代州都督张公谨所送一份十分重要的奏表,正在召集群臣紧急商议张公谨奏议的事。张公谨在奏表中说,如今突厥内乱已起,再加上连遭天灾,实力大减,请求朝廷派大军讨伐突厥。
朝中百官为此事争论的不可开交,主战派与罢战派各执已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李世民也举棋不定,此事朝中大臣继续在研讨之中,但大唐各卫军中已经在悄然为有可能发生的战事做准备了。
因为皇帝时常召集群臣商议事情,作为御前人员的王昂,必须得大部时间呆在宫内,随时候命,因此回到了长安,也不可能时常出宫来,和王易、王昙相聚。
王易听了却没有了点介意的样子,反而满心的兴奋。
熟知历史的他当然知道,自贞观三年秋始,大唐正式开始反击外敌入侵的军事行动,据史书上记载,应该是贞观三年九月,大唐朝廷任命李靖等人为诸道行军总管,讨伐突厥人,战争自九月底开始,到第二年四月左右结束,这一战云集了可以说大唐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李靖、李世勣、李道宗、柴绍、张公谨、薛万彻等诸多听着让人心跳加速的名将俱参加了这场战争,王易最为敬仰的大唐军神李靖总率诸军。李靖在这次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其卓著的军事才能,奇兵突进,战争的结果就是以东突厥汗国的覆灭,突厥可汗颉利被擒到长安来结束。
自那以后,在后面数十年间,大唐的兵威震天下,无人可以匹敌,大唐的疆域也迅速扩张,再加上一系列民生政策的正确实施,大唐军力空前的强大,让后人无比怀念的贞观盛世也随之来临。
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可以说就是从贞观三年开始的,而王易正处在盛世还未开始,这场著名战争还未打响之时,他非常想为这场战争出谋划策,以他所了解的历史知识,以他在后世时候对这场历史上非常著名战争的研究,指出战争中的一些要害之处,避免那些可以避免的失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将战争的胜利推向更高的辉煌。当然他更想把许多非常有用,经过历史的实践检验的治国理念呈献给朝廷,说给李世民听,为贞观盛世带来更大的繁荣。
但是他如今还未面圣,皇帝李世民都不知道他已经来到了长安,王易想着,应该找机会尽快去面圣,把自己的诸多想法说给李世民听,不然他会错失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
在听王昂说起这事时候,王易也悄悄地提醒自己的大哥,希望他在有适当机会时候,能在皇帝面前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建议皇帝能发兵讨伐突厥人。
王昂很是不解王易为何会如此提议,但在听了王易一番简单的说明后,也恍然明白过来,表示有机会的话,会在皇帝面前提请此议的。
这次与大哥王昂短暂的重逢后,王易就多日没见到他了,也没消息传来,更没有等到皇帝的召见,王易有些闷闷,也在一个雨后的清晨,没带王昙,只带了几名随从出门游玩。
已经快到中秋了,再加上下了场雨,感觉还是挺凉爽的,心情有点烦乱的王易在府里呆不住,在王昙午睡之际,决定出府去逛逛,骑着马,在王听等几人的伴随下,跑到大街上。
王复出门办事去了,不在府上,王易想去做什么,没人敢反对。
“二公子,我们这是往哪儿去。”看到王易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遛达,身后的王周忍不住问询。
已经抵达长安城的南侧,再跑就要出城了,王易也没说去哪,让几名随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