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燕理解成王易已经替她赎了身,若是王易替她赎了身,那她这样一个刚刚红起来,却并未给水云阁带来太大收益的人,赎身的身份一定非常高的,她都不敢去想要多少钱财赎身。
王易为她赎了身,又让她一直照看王昙,苏燕心里怦怦直跳,看向王易的眼神都满是羞意。
王易终于从苏燕那不自然的眼神中察觉出异样来了,忙转了话题:“燕儿,你过来就先住那儿吧,每天王昙起床后,就让她跟着你学功课,下午让另一位先生教她…”
王易也把大概的安排给苏燕讲了一下,小女孩自然不需要太大的学习压力,每天大半的时间还是让她玩,上午和下午至多一个时辰的授课时间即可,若王昙自己有兴趣,那也随她。
王易又吩咐了苏燕几句,供他练武之用的后院就不要过去了,平时有兴致在前园逛逛就行了,想出门去他又不在府上的话,和王复说一声即可。
对王易的吩咐,苏燕也是用心听着,在王易讲完后,苏燕犹豫了一下问道:“公子,那燕儿想找你说话,能不能随时来找你?”说着苏燕眼巴巴地看着王易。
“我在府上时候,你自然可以来找我!呵呵!”王易说着站了进来,“燕儿,昙儿今天就交给你了,一会我还出去一下,到钱塘湖边去看看!”
苏燕也跟着站了进来,“公子有事自去忙,在外面当心点,早些回来!”
----------
疏浚工程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了,离湖岸百多步,也就是近两百米左右距离的淤泥已经清理完毕,这些淤泥都是运到外边,当作肥田的料,再往中间去,淤泥就不太好运送了,根据接下来的安排,只需将表层的软泥清运出来,其他较硬实的淤泥用来堆砌长堤和小岛。
如今长堤和小岛已经正在堆砌中,李弘节也带着一群人,兴致勃勃地到疏浚工地上查看情况。
一行人已经走了小半天,半个湖左右跑过来,大概的情况都已经看过了。
行到钱塘湖北岸一高处,诸人站定身子,居高临下看着湖中情况,骑在马上的李弘节用手中的马鞭指着正在忙碌的湖区施工地对诸人说道:“诸位,湖中的长堤和小岛都已经开始堆砌,有点形状出来了,某在想,再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驻足钱塘湖的长堤和小岛上,赏湖光山色了!”
听李弘节如此说,跟从在边上的王易立即驱马上前一步,“李刺史,在下觉得,在堆筑这几个小岛时候,可以一步到位将其景致设计好,在最大那岛中留存湖,这样岛在湖上,岛中又有湖,湖与岛相互拥抱环绕,岛上再修筑一些亭台楼榭,游廊小桥,那定然是几个风景极佳之地…”
后世时候小瀛洲就是这样的,岛上又有湖,在成片的杨柳桃树掩映下,风景不是一般的美,今日李弘节说起此事,王易也正好找到机会把他新的建议说出来。
“哦,此议不错!”李弘节表示认同。
见李弘节没反对,王易更是高兴,也用马鞭指着湖中,朗声说道:“无楼不成景,在下觉得在几条长堤尽头,及堤上较宽之处,修建一些亭台楼阁,不但可以为游人添一些避风遮阳的地方,也可以增添不少的景致,因此在疏浚完工之时,也建议李刺史考虑一下建一些楼阁…”
湖边自然不能少这些亭台楼阁,不然再好的风景地也会少一些韵味,也少了可以让人休息的场所,这些事自然要考虑到,王易原本还想建议李弘节可以顺便修建一些私家别院,不过想想又有点不太妥当,也就压下没说。
能住在钱塘湖边是最让人得意的事,王易在西湖边的别院,已经修建完成,那是西湖北侧一块上佳的地方,也差不多就是后世时候岳坟以东那一块地方,依山傍水,景色极佳,但在场的连李弘节都不知道,那个挺大的庄院是属于他这个“小人物”的。
后世时候在西湖边拥有一片别院不知是多少杭州人,甚至许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那时的王易根本不敢去想,如今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唯一感觉到可惜的是,现在的交通不太方便,从别院进城,有不少的路,骑马都要小半个时辰,马车的话时间要更久。
“晨阳此议甚是不错,某觉得可以,省得以后再费什么心思去建修,一会我们回去后,商议一下在何处修建一些亭台楼阁,如何修建…”李弘节几乎没作考虑,马上赞同了王易的提议…
第五十三章 占城稻种
包括李弘节、崔知年、周端、王易及一些乡绅在内的一大群人在钱塘湖边转了一圈,评头论足了大半天后,又回到刺史府内商议了一会,经过一番可以算是比较激烈的争论,最后商定长堤和小岛上的亭台楼榭等建筑需要修建的数量及修筑方式。
因世道尚贫,修建这些亭台楼榭不可能很奢华,要讲究避风避雨之实用,又能与周边环境相匹配,还是要费一些神去考虑的,在定下方案后,李弘节也吩咐人将商定的结果绘下来,在堤和岛修筑完成后开始施工。
对这样的结果王易很是满意,他感觉钱塘湖的景致大致都按照他的设计在规划。
湖上几座岛的位置也差不多都是按王易所建议堆筑,只是修建格式上稍稍与王易所提略有不同,最东侧靠近杭州城方向那个岛计划修建最大,并有一条长堤从岸边通到岛上,方便游人进出岛。除此岛外,另外还有三个岛,两个大,一个小一些,这是李弘节、周端等人及一些乡绅根据王易的建议,按照钱塘湖的地形,还有民间的诸多传说而如此决定的。
在商议结束后走出刺史府时,那些随行的乡绅对王易的才情大大褒奖了一番,说幸亏有王易这些提议,让钱塘湖能添上这么多的景致,堤、岛、亭台楼阁,杭州的百姓都会记着王易的功绩的。
众乡绅围着玉树临风般非常有风姿的王易一个劲地称赞,非常引人注目,街上的百姓也跟着围上来凑热闹,一时间王易的事迹再次从这些乡绅的口中说出来,通过看热闹的百姓传出去,最终会传到街头巷尾去,与王易其他轶事一样,被坊间百姓熟知。
“二公子,想必再过几日,您在杭州的名声会更加的响亮了!”在王易乐颠颠地回到府中,和王复说了相关情况后,王复也是很高兴。
“复哥,你派出的那些假冒的乡绅,一个劲地在李弘节和周端面前称赞我提的建议好,如今又在大街上为我造势,会不会让他们起疑惑啊?!”王易虽然对王作安排,王复具体实施的为他在民间造势计划挺是赞同,但今日那几位乡绅表现的太卖力了,有些过了头,让他稍稍的有些不安!
“二公子,您不要担心,李弘节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是我们的手下,那些都是官府认可的,在钱塘一带颇有名望的乡绅。”王复说话时候笑的有些贼,“钱塘湖疏浚成功,二公子您的功绩比任何人都大,如今我们造这样的势出来,李弘节即使想将您的功劳抹去,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希望李弘节在上奏朝廷时候,能将本公子的事迹写进去,让皇帝也知道!”这是王易非常渴望的事,那个一代明主李世民,在他心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王易希望在他人未到长安之时,李世民就能知道他的名,这就需要李弘节在奏折中将他的事迹写进去,如今手下人这般造势,坊间百姓都知道了疏浚钱塘湖是他王易的提议,一些细节方面的建议也是出自他的口,民间影响大,想必李弘节会顺应民意,将他事上奏朝廷的,即使想将他的功劳抹去,也会有所顾忌的。
“二公子您才情之名已经声震杭州,所作的几首诗都被人传唱,士子和坊间读书人都对您的才学非常的敬佩…还有疏浚钱塘湖间的诸般建言之功,再加上年前为赈救流民的慷慨付出,坊内连那些妇孺皆知您的大名了,二公子您出门的话,报上自个名去,应该没什么人会不知道了。”王复说话间有些傲气,“我们通过官府内一些我们的人,还有钱塘湖疏浚工地上诸多人的口,将公子您在事传出去,效果远比我们想象的好…二公子,若是百姓知道您就是当年王大将军的二公子,假如有一天,有什么事起来,想必许多百姓都会支持我们的!”
王易听出了王复话中的意思,也收起了刚才喜悦的神色,稍稍带点严肃地说道:“希望不会到逼迫我们选那下策的那一天,如今天下渐安,百姓开始安定下来,如此下去再过几年,百姓应该会慢慢富足,这是父亲生前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本公子现在最希望看到的,这一片大好河山,再也经不起战乱的折腾和破坏,已经是满目疮痍了,现在是需要将其修复回去的时候,唉希望我们能为此尽一份力…也希望大哥能早日有好的消息从长安传来!”
王易和王作、王近、王复等人商量后,派人往长安,将这边的情况大概告诉王昂,并问询王昂的主意。无论怎么来讲,王昂都是王易的大哥,是王雄诞的谪长子,即使王易现在已经取得了包括王作等人的尊重和敬服,若是王昂说些不同的意见,那如今隐在杭州一带忠于王雄诞的这些部将不可能不考虑王昂的意见的。
王易在听王作讲述情况时也知道,他的这位大哥王昂,无论武艺还是才情都非常不错,深得父亲王雄诞的喜爱,在未往长安之时,小小年纪已经有所表现,得到了包括王作在内不少王雄诞部将的敬服,更不要说如今承袭父亲的爵位,说话自然更有份量。
这些年来,王作也是派人与王昂联系的,只不过王昂并不完全清楚杭州一带的情况,特别是王易掉落钱塘江后发生的变化,王作并没有将详细情况告诉王昂,这些派人去,一并将所有情况都告诉王昂,并要王昂确定朝廷的政策动向。
王易非常希望能早日确定朝廷的最终动向,若朝廷真的不会追究他们这些义军残部,并下旨嘉勉他们,那他就准备动身去往长安,将情况向李世民面陈,为死去的父亲争取更多的恩荣,同时也为手下这些忠义的将士谋求前途,为他们争个一官半职。
这些将士在杭州一带隐姓埋名几年,王易不希望这些骁勇善战的将士就此隐于乡间,直到终老。
每个人都渴望功成名就,他相信包括王作等人也不例外,即使现在这种日子过的并不差,但对于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多年的将士来说,应该有另一种属于他们的生活。何况如今贞观盛世的大幕还未拉开,大唐对外征战在随后的几年后一直没有断过,正是需要善战将士的时候。
因为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对历史上李世民待人的行为也知道的比较多,王易虽然有一点担心,但他也相信,现在当皇帝的这个李世民,心胸应该同样开阔,不会追究江淮军残部之责的。
如今钱塘湖已经开始疏浚,到明年甚至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成绩,若有确信的消息传来,那他正好可以借着在杭州创下的名声,进京到长安去,面见李世民。
贞观初,李世民求贤如渴,王易觉得他正是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做出成绩来,留名史册。
王易正与王复聊着话,王听匆匆跑进来,作礼说道:“二公子,复哥,作叔来了!”
“快请进来!”王易大喜,已经好几天没见到过王作了,一些事还真的想与王作聊聊。
王作快步从外面跑了进来,甚至都没理会向他行礼的儿子王复,直接走到王易面前,一脸惊喜的神色对王易作礼说道:“二公子,今日老朽过来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王易以为是大哥王昂有什么消息从长安传回来了。
“稻种,占城稻的稻种!”王作深吸了一口气,强将心中的喜悦压下去,“二公子,我们派出的人,已经拿到了占城稻的稻种!”
“作叔,真的?!”王易与同样惊喜的王复对看了一眼,手下人办事能力还真不错,从当初他说占城稻种的事,到现在才过去四五个月,王作竟然真的派人从交州一带将占城稻的稻种取回来了。
难怪王易当日说话间会那般自信,想必王作肯定派出了得力的人手,有可能还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不然不可能这么快就将稻种取回来的。
“是真的。”王作很肯定地点点头,“只不过我们派去的人只得到了不多的稻种,路上还遗失了一些,带回来的早籼占城稻大概在七八十斤间,晚籼稻约百来斤,我们派去的人还带回来了几名种植过多年占城稻的林邑人,他可以帮助我们种植占城稻!”
王作派去的人抵达交州林邑一带后,不只将稻种采购回来,还将关于占城稻的情况都打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