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武王之所以允许萧逸飞在左武卫里搞“指导员制度”,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对萧天有着那么一份愧疚,另外左武卫地处西边边疆,又刚遭大败,并且左武卫编制只有五万人,在武国的军队比例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就算叛乱,前任武王也有信心翻掌间就灭了左武卫。
而吕正心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他掌握了几乎明国一半的军队,乱改祖制,影响太大;其次,他只不过是副统帅;最后,明王是以贪图享乐闻名天下,而不是胸怀若谷。
于是李错就采用了和吕正心同样的方法,那自然就是“离间”,只是之前吕正心的留言还算得上是“空穴来风”,而他编造的留言最多只能算是“捕风捉影”。
可在生死斗争中,有没有证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让他相信的人,他最后有没有相信。
之前武军相信了,所以吕正心达到了目的,武军停滞不前,两军再次形成了对峙。
而对于在永乐城出现的吕正心“意欲”自立为王的消息,明王将信将疑。
而吕正心毕竟是一个年轻人,面对如此险境,他犯下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那就是他没有立刻停止这项制度,并立即向明王请罪,而是选择公开上表,详细地解释了“教导员制度”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军队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教导员制度”能够极大的提升明军的战斗力。
当真是鸡同鸭讲。
明王在乎的不是“教导员制度”本身,而是担心你谋反。
如果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应该是立刻服软,并上表请罪,甚至以退为进,放弃军权。如果真这么做,明王至少觉得忠心,那样吕正心别说搞“教导员制度”,就是再加一个“辅导员制度”,“飞行员制度”都没有人来管。
可吕正心自认自己没错,当然不会认错。可他这次公开上表,却是确确实实地做错了。
据传明王才听了一半,就勃然大怒,要求吕正心立刻回永乐城述职。
可是这时李错却是开始频繁调动部队,却又没有发动任何进攻。
这让吕正心异常迷惑。因为他看不懂,他完全不知道李错这样胡乱调动部队有什么用。
但他相信李错绝不是低能儿,如此浪费军力来戏耍部下,唯一的解释就可能是李错正在执行一个惊天大阴谋。
在如此的情况下,他只能命令三军戒备,并不断的搜集资料,希望能够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推断出李错的真正目的。
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吕正心自然不能接受回永乐城述职的命令。
他却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李错频繁调动军队的最终目的。
李错就是希望吕正心能够违抗王命。
之后明王又连下了三道命令,急召吕正心回永乐城述职。但都是被吕正心以武军行为异常,恐有大规模进攻拒绝了。
“异常异常,武军又没有大举进攻,异常你妹啊!”明王大怒,甚至不顾王者风范,爆出了粗口,如果之前他只是想敲打敲打吕正心,现在他是真的考虑起吕正心谋反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这时,李错停止了兵马调动,甚至还把兵锋后撤了三十里,做出了一副人畜无害的姿态。
虽然不知道李错在搞什么鬼,但是吕正心也终于有时间回永乐城,他相信即使李错再度进攻,他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传送阵第一时间回到前线。
可是吕正心刚刚在传送阵出现,马上就为等候多时的监察厅士兵抓了起来,甚至还没有见到明王,就直接被投入了大牢。
这可和自己预想的事情完全不一样!对于监察厅安在自己脑袋上的谋反大罪,吕正心只是感到了又好气又好笑。他可以对天发誓,他从来没想过要背叛自己的国家。
但还是那句话,事情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做过,而在于最重要的那个人相信不相信。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虽然吕正心违抗自己的命令,几次抗命不归,极大地削了明王的面子,但是到这时,明王依然没有杀人的想法。
直到为吕正心辩护和求情的报告如雪片般飞来,以及听到北方的军队几乎哗变,明王才真正下了决心。
这吕正心,不杀不行。
才这么短时间,就笼络了军心,而且还和永乐城的朝臣如此不清不楚,即使他现在还不想叛变,可真等到他叛变的那一天,只怕就来不及了。
毫无疑问,这就是传说中的“捧杀”。而那些上表的朝臣之所以会要求释放吕正心,一部分是真正出于公心,可更大的部分,却还是因为收受了武国人或者说是李错的大量贿赂,以及城破后不杀的承诺。
眼见武国势大,早已怀有二心与武国眉来眼去的明国大臣,绝对不在少数。
而北方军心不稳甚至要进永乐城为统帅求情的消息,自然就是李错派人放出的流言。
吕正心利用萧逸飞之死的疑点降低了武国军队的士气,延缓了对方的进攻;李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过他这次要的是吕正心的命。
毫无疑问,吕正心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可惜他不是一个老辣的政治家。他的死完全可以说是由于其稚嫩的政治嗅觉所导致,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于李错的不断落井下石。
很快在北方的明国军中,出现了另外一种消息,那就是吕正心要被明王处死。
吕正心因为连打胜仗,在军中威望极高,加上教导员制度,更是让他在士兵心中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现在他就要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明军数十万将士,无不群情激奋。
而这时李错又给了他们一个好的动机。
“一支数千人的武国军队,正翻山越岭,通过小路奇袭永乐城。”
对于这个消息,任何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嗤之以鼻,数千人袭击永乐城,除了一头碰死在城墙之下,根本没有其他出路。
但明军考虑的不是其中的合理性,他们需要的只不过就是一个借口,一个能让他们回到永乐城的借口。
于是五万北方明军不顾清醒者的劝阻,毅然决然快马驰向永乐城。他们相信,大王会考虑自己的意见,或者说就是迫于自己的压力,释放有功无过的统帅。
这一举动,彻底葬送了吕正心所有的生路。
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大王会不杀获得士兵拥戴超过自己的臣子。
(感谢书友“悠悠的风”再次投出的5朵红花,谢谢您的支持!)
第三百六十五章 阴影
新纪元一零二七年四月一日,吕正心被明王在大牢中杀害,对外则是宣称因病暴毙,终年二十九岁。
吕正心直到死前,都没有能真正见到明王获得一个平等解释的机会,据说死前他将自己在牢中辛苦写成的“平敌策十三策”全部烧毁,并且对来行刑的监察厅官员说:“我死之后,李错再无顾忌,大军指日南下,明国亡之不远,你们可将我的双眼挖下嵌入城墙之中,让我看着武军如何攻破这永乐城。”说完又仰天叹息道:“满腔热血,无人识得,报国无门,报国无门,报国无门!”
在吕正心死后,那五万明军也被二十万禁军包围,凡事参与此事带头并且没有贵族身份的,全部砍头;拥有贵族身份的,则被贬为平民。因此事而被牵连的明国军官也足足有数千人之多。
见到明王如此配合,李错当然也不会再有丝毫客气。那边武王还在整肃自己的军队,这边李错已经大举进攻了。
对于这场战斗,他已经准备了多时,只是一个号令,三十万大军便在同一天悍然南下,如狂涛巨浪般猛扑吕正心呕心沥血打造的明国北部防线。
如果吕正心还在,这三十万军队虽然来势汹汹,可最多如海浪冲击磐石般溅起滔天“血”花,而达不到多大的效果。
可惜最坚固的防线,不在于天时,也不在于地利,而在于人心。
吕正心被不明不白的杀害,深受他恩惠的明军战士无不憋着一股怨气,而在遭受大难的时候,这股怨气则化身成为了两种表现。
一种是对为了完成吕正心的遗愿,不让他的心血完全付诸流水,因此拼死抵抗。
另一种是内心充斥着对明王杀害忠臣良将的不满。见到武军杀来,他们几乎都是赌气的念头:“你杀害了吕监军,现在就让你后悔。”于是普一接触武军,他们就很快退了下来,不肯出力死战。
第一种人少,第二种人多。
于是北方防线的结局,已经注定悲剧。
不足七天,之前还看上去固若金汤、宣称将可以带给明国三十年和平的北方防线,就如同重压之下的鸡蛋般轰然碎裂,二十几万明军被打的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一路闷逃进了永和城,才有勇气回头。
而不出所有人所料,武国大军也是紧跟而至,数百名武军先锋就敢在城下耀武扬威,混不把城内几十万的明军守军放在眼里。
见到如此情形,许多明军都是放声痛哭,大呼:“如果吕监军还在,数万袍泽,绝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一些群情激奋的士兵,还是拿刀围困住了前来斥责吕新意防守不力的明王使者,要他们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说法:“吕监军,到底犯了什么罪?”
结果那使者自认代表明王,忍不住呵斥了几句,说了几句尖酸刻薄的风凉话,惹怒了乱兵,竟然将随同他而来的护卫杀的干干净净,并且要他回去告诉明王,如果他不公布吕监军所犯何罪,那就别怪自己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来。
这时候不该做的事,可不是杀人那么简单,只怕是投降武国人,甚至里应外合,破了这永和城。
永和城是永乐城的门户,这城一破,武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兵临永乐城下了。
那使者虽然看不起这些粗鄙的士兵,但无论是谁,如果在军中激起哗变,那他的下场永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见到事情紧急,使者连忙使用传送阵回到了永乐城,并向明王禀告了相关情况。
明王震怒,但是在大臣们的苦劝之下,再加上对武军的畏惧,终于下了一道诏令,宣告吕正心之死确实有失偏颇,不过他并没有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是全部推给到了武国间谍。
对于这样的诏令,明军士兵非常不满意。他们当然知道这肯定有武国间谍的因素在内,但那只是外因,真正杀死吕正心的罪魁祸首,还是在于明王狭隘的戒备之心。
也正因为如此,明军士兵们的士气依然无比低落,如果不是因为跑不出去,否则逃兵早就成群结队的出现了。
虽然面子很重要,但是毫无疑问,性命更是摆在第一位。所以明王只能发出了诏令,不过这次他依然没有承认自己有错,只是给吕正心连升数级,由之前的伯爵升为了公爵,又给他的母亲家人赏赐了大量的财物。
对于给吕正心完全正名的事,使者只得做起了和事佬,表示想让大王完全认错是不可能的了,唯一的办法,也就只能依靠等将来新一任的大王上来,再给吕正心完全平反。
这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条件和理由,士兵们因此也终于打起了一点精神,为保卫身后的家园而战。
新纪元一零二七年五月二十日,完成对新占领的数个城池内政改革的李错,终于率领二十万雄兵到达永和城下,日夜攻打不休。
不过永和城毕竟汇集了数十万军队,加上防御器械完备,因此武军虽然占着数量与士气的优势,却是急切难下;而鼎国的十万大军,也是在大元帅赵清源的带领下,急速奔赴永和城救援。
大陆形势依然不断地在朝着有利于武国的方向发展,明国与鼎国也只不过是在苦苦支撑,而这时的萧逸飞,依然过着自己充实、忙碌、幸福的日子,只是他等儿子和女儿满月之后,已经和季叔一起,在山中寻找能够让全村人躲避的避难所。
季叔一下子老了很多,因为他得到官方消息,他的儿子已经在北方战线战死,并且由于当时兵荒马乱,也没有抢回尸体。
没有尸体倒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毕竟虽然明知希望不大,但也还是存着一分念想,残留了一丝希望。
两人跋涉数天,终于在三十里的后山隐蔽处,把避难所的具体位置定了下来,那是一个马蹄形的大山谷,并且谷内还有一个深潭活水可供村民饮用,如果粮食充足的话,四五千人在这里躲个十天半个月没有任何问题。
对于萧逸飞来说,这里还是美中不足,那就是山谷后面再无退路,如果有敌人在山谷之外一堵,那就是瓮中捉鳖,躲藏在山谷内的村民一个都跑不掉。
不过依照两人的想法,如果李错攻下了永和城,应该就会顺着官道直接进攻永乐城,绝不会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