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有波动。
四月初,李庄在办公室意外地碰到了来访的泽维尔团队,多克里弗离威森市可不近,他现在难得来一次。
计算机专家有些好奇,“怎么今天有空过来?”
少将大人笑道:“我们刚完成核弹头小型化项目,过来看看你。”
“呵呵,你是敏感人物,威州现在很复杂,不要弄得别人以为公司在支持核武器计划。”
“虚伪!这世上谁不知道没有你的允许,澳洲根本不可能拥有核武器。”
泽维尔突然一拍大腿,嚷嚷道:“TPP刚批量建设,你不会想到把我的股份给吞了吧?千分之二可不是小数目。”
李庄晕了一下,这家伙不但是个武器狂人,而且念念不忘赚钱,是堪比韩淑梅的“财迷”。
大家有说有笑,回忆起十年的艰辛,都不禁唏嘘。理论物理研究院从当年的几十个小兵发展到今天拥员十万的庞大机构,无论总部管理层还是研究院管理层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的复杂情绪怎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谈到TPP,众人都很自豪,氚制备和锂6研究都由工程核物理研究院负责。这帮科学家不知道的是,他们能在危机四伏的核武器领域顺利走到今天,有安全委员会员工的功劳。保安部情报局九处这几年杀的人比以前加起来都多,以至于海外调查局十三处认为自己的同类过了头。
送走洋洋得意的众高手,李庄刚坐下就接到了安德列夫的电话,说核火箭的研制取得了进展。
第十八章 核火箭
更新时间2011…8…1517:57:22字数:4355
用于TPP的托克马克聚变堆太重,还不如用核裂变火箭推进。事实上ASA也是这样做的,科学家们首先研发了核裂变火箭,在去年十一月进行了飞行试验,并用在十二月初发射的大型无人探测飞船上。
核火箭是ASA、理论物理研究院、应用物理研究院三方合作的项目,已持续八年。核火箭分为核裂变火箭和核聚变火箭,前者容易实现,NASA多年前就实现了核裂变火箭的首次飞行。后者的难度不用说,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
黄金风暴后,花旗国虽然面临着各国的巨额索赔,但仍是世界第一大国,GDP可与德法总量相媲美。NASA沉寂几年之后又恢复了以前的毛病,喜欢炫耀。他们的技术确实很强大,有近百年的积累,不是ASA短期内能彻底追上的。NASA的大功率超声波核聚变火箭和惯性约束核聚变火箭的进展没有消息,保密很严。ASA的专家分析,应该没有取得阶段性成果,不然发言人的大嘴老早开始嚷嚷了。
核裂变火箭是过渡技术,辐射防护问题让人头疼。科学家们都说没问题,但工程师们不敢保证,所以每次都得用化学火箭将核燃料和反应堆送到太空组装,幸好现在机器人技术发达,不然累死宇航员们。
“难道核聚变火箭的研究有进展了?”李庄只能这样想想。他以前经常去新威市,可能跟普通人一样对航天感兴趣,后来发现进展缓慢,便改成两周去一次。安德列夫倒是经常给他电话,报告进展。这头熊跟他很谈得来,是他家里的常客,两人的子女也是朋友。
周奇森很忙,现在很少去新威市,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ASA现在拥有了完整的管理团队。院长安德列夫,副院长有四个,来自CNSA的陈德齐、来自NASA的马苏。汉密尔顿、来自ESA的德国人雷蒙德。凯斯特普冯里格、来自澳洲本土的原ASRP计划领导人比利。康福斯。高层主管的来源充分体现了ASA内部的原始格局,不过现在ASA的主要员工都是内部培养的,多是来公司十年以上员工的子弟。
ASA这个庞然大物里大多是新血,主管和核心员工是从其他研究院抽调过来的熟手,普通员工都是有志于从事航天事业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除了部分毕业于双威教育集团旗下高校,其他多来自澳洲本土名校。
李庄去新威航天中心的随从队伍变化很小,只多了一个小尾巴,刚从澳洲陆军退役回来的丽莎堂侄阿瑟。威尔逊。李猛和陈小军作为保镖来说有点老,要不是他很少出去,估计两人不大吃得消。
宇航动力研究所是ASA最大的部门,火箭发动机实验室已经拆分成化学发动机实验室和核发动机实验室。化学发动机实验室规模不小,氢氧发动机项目组和液氧煤油发动机项目组都拥有近五千人的研究团队。核发动机实验室略超,核裂变发动机项目组有六千研究员,两个核聚变发动机项目组有七千研究员。
两个火箭发动机实验室与其他部门的交叉研究很普遍,不少高端技术都来自于其他研究院,ASA和WLMS是公司内部获得技术支援最多的部门。
化学火箭一直在进步,但没有多少空间。这种技术发展了上百年,受限于能源基础,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但经济性和回收技术的提高,让ASA的频繁发射成为可能,虽然仍不能自给自足,但只要月球基地建成,各种采矿工厂收集回来的资源会迅速弥补ASA的亏空,让它成为盈利大户。
在普通财务分析人员看来,一味靠总部输血,会影响其他部门的竞争力。当然他们不可能了解联合技术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除了少数高级主管,没人能搞清楚公司每年的净利润。
核裂变火箭去年试验成功时,李庄兴冲冲地跑过去祝贺,并亲手为研究员发放了奖金,当然只是个仪式。核聚变发动机的研制是从五年前开始的,很多高级管理人员都是从理论物理研究院和应用物理研究院抽调过来的。泽维尔因此还抱怨了好几次,说会影响核聚变反应堆的研究。
按照公司内部的接待规矩,除了行政管理人员,不会有人站到大门口迎接,这个习惯现在已经养成。李庄带人经过复杂的安保手续,径直前往核发动机实验室。
核发动机实验室与其他发动机实验室不在同一区域,主要是考虑到危险性。新威市现在完全被ASA的研究员及家庭成员占据,这座建立在大沙沙漠深处的新城市,现有近百万的人口,面积扩大到十万平方公里,产业链覆盖到宇航科技的所有领域。
ASA的火箭之所以能造得很大,跟这种布局有关,不像其他国家因为复杂的利益问题,需要各家公司互相配合,道路运输条件限制了很多零部件的尺寸。
超声波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核发动机实验室最主要的研究方向,这是WAS和WAE的顶级科学们经过详细研究后确定的,结合公司的理论研究做得很扎实,基本排除了其他的方案。
李庄对公司激光技术的发展一直很上心,对公司激光领域的进度很了解。相比超声波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方面公司的技术面很宽,在未来二十年中足以将现有发电效率提高30%。他并不是很看好超声波核聚变火箭,认为这种设计在太空中应用受到的限制比较多。WAS和WAE的咨询团队想试试看,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便由懂行的人做主。
“惯性约束核聚变有进展?”李庄逮住跑来跑去的安德列夫。
院长大人的脸上有些尴尬,开始挠脑袋,附近的人都偷笑。
超声波核聚变发动机项目组组长是安德列夫的小师弟斯拉瓦。古巴耶夫,这位大哥进来时很牛叉,安德列夫也竭力为他鼓吹。古巴耶夫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喜欢吹牛,当然他有资格,研究水平没得说,很快获得了实验室上下的认同,对他那张大嘴习以为常。
周奇森很不喜欢古巴耶夫,但李庄认为人都有缺点,这个行业压力大,喜欢吹牛的不在少数,还是同意了ASA联席会议报送的任职申请。
安德列夫很快调整表情,“惯性约束发动机暂时没有成功,但超声波核聚变发动机有不错的进展。”
李庄沉默片刻,“是吗?带我过去看看。”
走过长长的走廊,安德列夫带访客进入了安放超声波核聚变发动机的超大试验车间,数百个研究员正在上下忙活。
古巴耶夫看着两人进来,上来打招呼。这厮今年四十,个子很高,跟典型的俄国熊不同,他比较瘦,像个竹竿。
李庄目测了发动机,直径八米左右,是个大家伙,集成了发电系统,相比托克马克装置苗条了很多,公司设计的托克马克聚变堆直径都在十二米以上,最大的近二十米,还不包括发电机组。
开发新型火箭的时间很长,结构越复杂问题越多,因此ASA管理层决定使用老的NWR-2箭体,并加装回收装置,不打算重新开始。
人类历史上运行成功的最大火箭是土星五号,最大芯级直径是10。1米,但ASA目前拥有的NWR-236拥有比土星五号更大的近地载荷,最大芯级直径为10。5米。
研究员们仔细检查了超声波发生器,核心的换能器各组件更是反复测试。这玩意是ASA让应用物理研究院研制的,总让人觉得不靠谱。
“工作频率多少?”李庄问。
古巴耶夫说:“500-900KHZ,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可调式高频超声波清洗机,旁边的是微波炉。”
李庄张口结舌,再看看研究员正在加装的燃料,似乎是一种淡黄透明液体,更是觉得无法理解。
古巴耶夫轻笑,“老板你以为有多难?原理很简单的,不就是三样东西,超声波清洗机、微波炉加高级配方的氘氚化合物,做出的菜当然是能量。”
李庄觉得这家伙吹牛的毛病又犯了,“嘿,要这么简单,你们也不用连着做了几十年的实验。”
古巴耶夫曾是个天才少年,21岁就拿到了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读书的时候研究的就是核聚变。组里资格最老的是来自花旗国的怀特博士,在这个领域研究了三十年。以前的研究所财力不支解散后,他来到ASA继续自己的研究。
试验开始了,李庄跟着主管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屏幕。各系统先自检,被古巴耶夫称为“超声波清洗机”和“微波炉”的装置绿灯亮起,各设备按照设计工作顺利依次启动。
输入能量指数在节节攀升,强大的超声波震荡让反应室里的氘氚混合液体在反应室里气化,飞秒级的爆发频繁发生。检测系统查到了氘氚核聚变产生的中子和能量,能量输出指数开始攀升,热交换系统驱动发电机加入供电系统,输入输出能量比达到1:5。5后,外接电源断电。
随着燃料的缓慢加入,输入输出能量比最后达到1:5,并始终保持稳定运行。
“耶!”研究员们一起欢呼,古达耶夫还跳起了别扭的舞蹈。
李庄陪着他们高兴,不过心里还是觉得离实用化差得太远。他刚看过资料,这次用的氚比较多,费用很高,而且发电系统效率不高,只有20%,只比高级同位素电池的16%略高,高能粒子也没法用起来。可控核聚变跟氢弹的猛烈爆发不一样,必须耗费能量来激发核聚变并控制能量的释放速度。
正想着,古达耶夫递过一张表,上面写的是未来的计划。
超声波核聚变发动机项目组准备研制氘氦三聚变发动机,这是最有前途的核聚变发动机,核聚变产物都是带电粒子,可以直接喷射推动宇宙飞船。
氘氚聚变发动机从地球上发射时,直接使用推进剂交换热量。在太空中则与离子发动机配合使用,充分利用高能粒子。
李庄夸奖了几句,让他继续努力,然后和安德列夫离开。
李猛看到两人走出来,有些好奇,“庄头,成功没?”
李庄说:“试验顺利,但他们这个搞法,要用上新式的核聚变火箭,至少得再等十来年。”
安德列夫站在边上一脸的郁闷,他是行家,看过试验过程和相关参数,就知道想让核聚变火箭自己飞出地球,还得花很长时间。
“得催催宇航能源研究所的那帮人,这段时间他们过得太舒服了。”
李庄安慰道:“亚历,我们有空天飞机和电磁弹射器,就算核聚变发动机无法从地球起飞,推动飞船应该没问题,比化学发动机总要强。”
有些事情急不来,有自己的规律,是不可能凭空飞跃的,好在核裂变火箭成功,ASA宇航飞行器研究所正在加紧设计巨型的登月飞船,已接近完成。
安德列夫的脸色由阴转晴,“空天飞机确实不错,但那个电磁弹射器不好用,上次差点把别国的卫星打下来,空间站抓住货物花了不少时间。”
李庄摸摸鼻子,有些尴尬,被无数人看好的电磁弹射器项目没有想象中的好使,技术复杂耗电巨大不说,发射到指定位置不容易,太空中的飞行器太多。
安德列夫自顾自地说话,“这东西不错的,你让应用物理研究院继续研发,争取加上发动机,这样可以在太空中调整,自行飞到太空站所在地。”
“额,希望如此吧。”李庄觉得他把有些事想得轻松了,这不是空气动力学炮弹。
回去的路上,陈小军说机器人研究所已研发成功大型机甲,问要不要过去看看。
“你咋知道这件事?”李庄有些好奇。公司有自己的保密制度,无关人等不能随便乱问,哪怕亲近人都不行。
陈小军说:“庄头,你绝对想不到钱林把机甲放在哪了,从昨天起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