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式。

    而是带有黑色幽默的一部片子,观众能从中感受到辛辣的讽刺和鞭挞。

    这算是一种转型,虽然转型的不太明显。

    冯晓刚从早期的调侃转向了刻画现实的路子,这种转向能让北方和南方的观众都能接受他的电影,从而改变“北热南冷”的地域局限。

    毕竟电影想要在国内取得高票房,争取南方的观众相当重要。

    离开华影集团,林子轩和冯晓刚聊起了新片的事情。

    《大腕的葬礼》中需要一位好莱坞演员,以影片的投资想要请一位好莱坞大牌明星显然不现实,三千万人民币相当于四百万美金,估计都不够明星的片酬。

    这位好莱坞演员的片酬最好控制在三十万美金以内,和葛尤的片酬相差不多。

    不过三十万美金恐怕只能找好莱坞的底层演员。

    这件事是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在负责,芭芭拉在美国为电影选角。

    芭芭拉想把《大腕的葬礼》推广到北美地区,所以她想找一位在美国有影响力的电影演员,谈妥后会把演员的资料传过来。

    “我看还是别找什么明星了,太难伺候,找一个稍微有表演经验的演员就行,省得麻烦。”冯晓刚提议道。

    这倒是实话,好莱坞明星要求太多,要住五星级酒店,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等等。

    林子轩想找那种以前红过,现在过气的好莱坞演员,最好在华国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

第五百零四章 战略伙伴

    对于《大腕的葬礼》在北美地区的上映前景,林子轩不抱任何期待。

    有了冯晓刚和葛尤,这部片子在国内或许会受到欢迎,在北美就只能看运气了。

    再说,北美的电影市场极为排外,其中美国电影占了百分之九十二,欧洲电影占了百分之六,其他国家的电影竞争剩下的百分之二。

    这些国家包括印度、日本、韩国,以及华国等等。

    就算华语电影能占到百分之二的市场份额,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何况,北美的院线发行本身就竞争激烈,市场空间狭窄,华语电影更是小众中的小众。

    在北美观众看来,凡是非英语国家的电影都是艺术电影,不应该在主流院线上映,他们对非英语国家的影片没什么兴趣。

    这和国内的情况截然相反,国内观众对国产电影没有兴趣,对好莱坞大片却趋之若鹜。

    《泰坦尼克号》去年的票房成绩占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四分之一,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国内的电影市场发展很快,在林子轩看来,像冯晓刚拍的这类娱乐片,与其幻想着在北美赚钱,不如在国内市场迅速掘金。

    这次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更多的是积累海外发行的经验,为以后做准备。

    不能说这部片子在海外要赔钱,咱们就不做了,该尝试还是要尝试,不然永远没有机会。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说是把影片推广到北美地区的院线,实际上根本进入不了北美的主流院线,只能在华人社区的电影院上映。

    甚至是直接进入录像带和影碟市场。

    芭芭拉这么做同样是一种尝试,看看冯晓刚的影片在北美电影市场的反应。

    根据市场调查来判断冯晓刚的商业价值,值不值的继续投资。

    这是好莱坞电影公司在亚洲的一种发展策略,他们在亚洲各个国家寻找有潜力的电影人,把这些人的作品推向北美电影市场。

    十个导演里只要有一个能获得成功,电影公司就稳赚不赔。

    以《大腕的葬礼》为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收购价格很低,只要电影在美国的华人社区受到欢迎,他们就能赚钱。

    即便在美国的票房惨淡,通过录像带和碟片也能捞上一笔。

    在北美,一部电影的票房收益只占总收益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还有更多收回投资的渠道。

    由于盗版很少,美国的录像带和碟片业务非常发达。

    一些好莱坞电影公司拍出来的影片根本就不打算在影院上映,而是直接投到影碟市场。

    在国内,电影的收益主要还是依靠票房。

    《大腕的葬礼》通过植入广告的方式收回投资,开辟了一条新的盈利模式,否则三千万的投资依靠票房收入肯定会赔钱。

    现在电影票房都是净赚的,加上其他收入,保守估计能为好梦公司带来两千万的净利润。

    至于影片在北美市场会怎么样,林子轩就管不着了。

    所以,他选择好莱坞演员更看重这个演员在华国国内的影响力,而不是在美国的影响力。

    只是,林子轩对好莱坞不太了解。

    他能记得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大明星,谁会专门去记那些过气的演员呢,他和芭芭拉提过一个演员,叫做小罗伯特唐尼。

    他印象中此人这几年过的相当不顺,不过也算是一个明星。

    在美国的芭芭拉告诉林子轩,小罗伯特唐尼的情况的确不好,这两年非常落魄,没有电影公司愿意找他拍戏,他的片酬也很低。

    但这家伙正在戒毒,而且处在保释期间,不能出国拍戏,还可能会坐牢。

    这就没办法了,只能等他出狱之后再说吧。

    林子轩还想到一个名字,叫做布莱恩克兰斯顿,这名演员应该在跑龙套,值得一试。

    他告诉芭芭拉,以前在纽约的时候看过布莱恩克兰斯顿出演的电视剧,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十万美金的片酬可供选择的好莱坞演员不多,只能找过气的,或者未来有潜力的人选。

    好梦公司负责和企鹅谈判的工作人员从南方回来,签订了一份协议。

    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好梦公司和企鹅公司在宣传推广上达成互助合作。

    好梦公司通过电影和演员宣传企鹅的即时通讯软件,企鹅公司宣传好梦公司的影视剧。

    林子轩不想做一锤子买卖,不是说只在《大腕的葬礼》这一部电影上合作,而是一个长期的合作计划,或者说和企鹅公司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就是说两家公司一起成长。

    他当然想签订更长的时间,十年或者二十年,不过那不现实。

    按照国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一年后,企鹅的注册用户会超过百万,两年后用户会破千万,三年后会突破一个亿。

    相当于同时向一亿用户宣传好梦公司的电影,这涉及到不小的利益。

    林子轩觉得到时候企鹅公司肯定会重新对协议展开谈判,与其用一份不现实的长期合约捆绑住两家公司,不如留下更大的合作空间。

    三年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点,之后大家再坐下来慢慢谈。

    对于这份协议,好梦公司内部有一些异议,认为对一款前景不明的产品不值得如此投入。

    从短期的情况看,好梦公司的确吃亏了。

    无论是在电影里植入广告还是演员宣传,花费远远大于企鹅公司为好梦公司带来的收益。

    国内的互联网热潮刚刚兴起,那些创业者都想像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一样,拿到风险投资,运作在美国股市上市,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

    报纸上同样在热炒这种高科技概念,认为这是在房地产热后的一次新的致富机会。

    但在普通人看来,互联网行业不是实体经济,它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不容易被接受。

    林子轩说服公司的管理层,要对互联网行业有信心,好梦公司不会大规模的投资互联网,只是做一些可能的尝试。

    即便这次合作吃亏了,也没有太大损失,在可以承受的范围。

    而一旦和企鹅公司建立了牢固的合作模式,对好梦公司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

第五百零六章 翻拍

    林晓玲经过一番挣扎后,尝试着做出改变。

    当然,她没想过去拍喜剧片,而是打算拍一部爱情电影,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爱情电影介于商业和艺术之间,可以拍的很文艺,也可以拍的很商业。

    这就要看导演怎么把握了。

    这类电影的结局很重要,一般来说,要是男女主角最后没有在一起,那就偏向于艺术,要是大团圆结局,那就是商业片了。

    不过这个界限很模糊,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老哥,我听说你和赵导讨论过翻拍电视剧的事儿,我想翻拍《过把瘾》,这部电视剧有观众基础,拍成电影票房应该不错。”林晓玲提议道。

    《过把瘾》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在九三年制作的一部剧集,只有八集。

    主要演员是王志闻、江姗和刘焙,虽然是个短篇,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剧中的台词被大家津津乐道,成为流行语。

    这是国内第一部言情剧,林晓玲觉得适合翻拍成带有文艺气质的爱情电影。

    “你这是抢赵哥的饭碗啊,你想用原来的演员?他们现在可不便宜。”林子轩考虑道。

    《过把瘾》的导演是赵宝钢,不过赵宝钢一直专注于电视剧,对拍电影的兴趣不大。

    再说演员,当初王志闻和江姗拍这部剧的时候名气不大,片酬很低,只有几百块一集。

    如今翻拍成电影,王志闻的片酬最少也要八十万,这些年演员的片酬上涨的太快了。

    “我想找年轻演员,拍一部小成本的爱情片。”林晓玲回答道。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年轻演员片酬不高,《过把瘾》是一部室内戏,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两百万的投资足够了。

    而且,爱情题材的电影永远不过时,有了电视剧的观众基础,盈利不成问题。

    但想要把翻拍的收益做到最大化,现在还不是时候。

    “你想过没有,这部电视剧才过去六年时间,在观众心目中沉淀的还不够,你现在翻拍相当于提前消费。”林子轩提醒道。

    翻拍经典在影视行业极为常见,主要是利用观众的怀旧心理赚钱。

    观众看的不是电影,而是那些年有关青春的记忆,这是一种情怀。

    只是怀旧也是有期限的。

    以《过把瘾》为例,六年时间太短,还不足以让这部电视剧沉淀到观众心底,或者说观众还没有成长到需要怀旧的地步。

    那时候的年轻人,现在还是年轻人,没有步入中年,谈什么怀旧。

    或许观众冲着《过把瘾》这个名字会进影院观看,但效果绝不会太好。

    翻拍经典十年是一个时间节点。

    当初二十岁的观众,十年后变成三十岁,成家立业,在繁忙的工作和繁琐的家庭生活中,他们期望获得暂时的解脱。

    怀旧就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方式。

    到影院看一场年轻时疯狂追看过的影视剧,回想着年少的轻狂和追寻的梦想,感慨万千。

    怀旧就像是美酒,越陈越香。

    只是,也不能太久,十年到二十年最好,否则观众都忘掉了,那就没有意义了。

    “这样啊,那我再找一部时间久一点的电视剧翻拍,《渴望》怎么样?”林晓玲琢磨道。

    “你胆子真够大的,这部剧也敢碰啊。”林子轩惊讶道。

    如果说《过把瘾》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观众主要是年轻人,《渴望》那就是全国瞩目了,观众不分年龄层次。

    百分之九十的收视率可不是说说的,几亿观众都看过这部剧,那是全国百姓的集体怀旧。

    一旦拍不好毁经典是次要的,肯定会迎来铺天盖地的骂声。

    翻拍这部剧需要很大的勇气,就算林子轩也不会轻易去碰。

    “我当然知道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我不是想翻拍,而是拍续集。”林晓玲解释道,“观众肯定想知道刘慧芳一家人后续的消息,十年过去了,刘慧芳和宋大成怎么样了,那个叫小芳的孩子在干什么?”

    “你是说拍一九九九年的故事?”林子轩思考道。

    “这和《回家》一样,一九八零年代表着过去,一九九七年是现在,《渴望》讲的是八十年代的故事,我想讲他们一家人在九十年代的故事。”林晓玲如此说道。

    九十年代的故事?

    刘慧芳下岗了,干起了个体经营,宋大成承包了工厂,成了厂长,王沪生下海了,做起了买卖,小芳上了大学……

    这一连串的念头在林子轩的脑海里闪过。

    把这些人的命运和这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融合在一起,通过他们的生活变迁讲述这十年中社会上发生的变化,应该会很有意思。

    《渴望》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观众一直关心着剧中人物的命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