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春节前夕,那部大投资的香江动作片就会上映。

    在去年引进的十部大片中,香江电影占了三部,基本上都是动作片。

    1997年快到了,香江回归在即,总局有意加强和香江电影人的联系,香江的电影公司也想进入内地市场分一杯羹,如此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相对于好莱坞大片,国内观众对于香江的电影更为熟悉,更愿意进影院观看。

    “最后半个月,大家辛苦一下,忙完这部片子就放假,还有丰厚的年终奖和庆功宴。”林子轩在公司里做着最后的动员。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下档,这是一个运营周期,在这个周期内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

    公司里的员工每天要联系各路媒体,做好公关,尽可能的让报纸上不刊登差评,还要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和各地的电影放映公司保持联络,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这就是有公司的好处,繁杂的琐事有人替你做了,否则根本忙不过来。

    媒体上对于《不见不散》取得的票房成绩给予肯定,相对于去年对《甲方乙方》的批评,在公关的作用下,评价正面了很多。

    有人甚至说这是冯晓刚的胜利,是娱乐片的胜利。

    国产电影除了文艺片和主旋律电影,娱乐片开始崛起,冯晓刚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还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贺岁档上,认为冯晓刚的两部电影都在同一档期上映,都拿到了高票房,说明这个档期有很大的票房潜力可挖。

    也有人把《不见不散》和《大撒把》拿来做比较,认为冯晓刚把一部文艺片变成了喜剧片,把葛尤和徐繁从文艺青年变成了喜剧演员。

    两部片子在叙事层面上没什么突破,反而变得更为世俗化。

    《大撒把》当年在金牛奖上让葛尤拿到了最佳男演员,是一部具有文艺气质的小众电影。

    这种评论并不能阻止冯晓刚继续朝着世俗化前进,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我也想按照他们说的那样,拍一部伟大的电影,震撼观众的心灵,在电影史上留名,但我要先出名,要是没人认识我,谁会给我投资啊。”冯晓刚坦然道。

    “等以后咱们赚了钱,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林子轩保证道。

    “说不定到时候我还是喜欢拍喜剧片,这辈子没治了。”冯晓刚自嘲道。

    林子轩可不会这么认为,他了解冯晓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但骨子里是有追求的,否则不可能从一个美工师成为电影导演。

    只能说他很清醒,知道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踏踏实实,不去想那些太遥远的事情。

    等到有一天他像张亿谋那样功成名就之后,不去考虑市场和票房,不再为了钱去拍电影,单纯的就是拍着玩,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那样的日子应该很不错。
………………………………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两部戏

    林子轩回到家里,家里正在拍戏。

    这两天京城下大雪,林晓玲的《我们俩》正在拍摄之中,院子里架着摄影机,在拍雪景。

    这是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情节碎片化,不太连续,每个季节都要拍上大半个月的时间,到了冬季,自然不能漏掉雪景。

    京城的雪一般都很厚,铺在地上像是地毯一样,走上去还能听见响声。

    那种嘎吱嘎吱的声响就是京城冬天的声音,拍摄冬天的场景绝不能错过这个细节。

    屋檐下,郑秀莲正陪着一个老太太聊天,这老太太叫做金亚琴,是一位话剧演员。

    金亚琴今年七十多岁,早已从京城话剧院退休,偶尔在影视剧里出演角色,这些老戏骨虽然不是主角,但往往能给一部戏增添不少亮点。

    老戏骨在剧组里就像是定海神针一样。

    他们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能带动和指导青年演员进入表演状态,到了他们这个岁数,演戏更多的是一种热爱,而不怎么看中名利。

    金亚琴就是如此,她看了《我们俩》的剧本后很感动,觉得是个好本子。

    事实上,剧中的人物和她的性格并不一样。

    金亚琴的性格很好,是那种热心肠的老太太,爱热闹,喜欢交际,和谁都能说得来,《我们俩》中的老太太却是一个倔脾气,比较内向,不愿意和人交流。

    即便如此,金亚琴还是想演这个角色,主要是看中了剧本以情动人,贴近生活。

    金亚琴琢磨了这个人物,她演了那么多年的话剧,也演过电视剧,在表演上那是驾轻就熟,只是这种性格反差大的角色不好把握。

    为此,金亚琴联系了林晓玲,需要更多剧中老太太的资料。

    林晓玲就把给剧中人物写的小传拿给了金亚琴,她一看就大致明白了,这个老太太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类似的原型。

    两人沟通了大半个月,金亚琴弄清楚了角色,才答应下来,要是觉得演不好,她不会答应,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老演员就是这样,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不糊弄事儿。

    她们原本商量好的片酬是三万块,这在现在的影视行业算是低了,一般稍有名气的演员演一部电影的主角都要五万以上。

    金亚琴听说剧组里的人都不拿工资,徐晶蕾也是如此,就主动降低片酬,只拿了一半。

    郑秀莲本来不大愿意让一帮人在家里闹腾,不过自从和金亚琴见面后,两人相处的不错,不拍戏的时候就在一起闲聊。

    林子轩和慕姗姗去工作,她在家里照顾孩子也没个人聊天,这下子家里热闹起来了。

    林晓玲第一次做电影导演,一板一眼,格外认真,按照拍摄计划进行。

    拍完雪景后,正式开拍。

    徐晶蕾推着自行车从门外进来,把自行车放到屋檐下,想要拿水壶烧开水,却发现因为下大雪,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被冻住了。

    她开始和老太太理论,没有结果,只好自己拿热水去把水龙头烫开。

    这只是一件小事,生活中经常遇到,从中能反映出老太太和女孩子的性格,两人都是性子有点倔强的人,碰到一起就是针尖对麦芒。

    重点是两人的争吵,老太太平时看着没有精神,一吵架嗓门就高了起来,对她来说,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拍完这一段,大家收工。

    大冷天的拍戏不容易,这帮电影学院的学生们却很有热情,不怕吃苦。

    郑秀莲做好了饭菜,请了金亚琴和徐晶蕾在家里吃饭,学生们年轻,可以吃盒饭,随便凑合,老太太就不行了。

    徐晶蕾因为是演员,也享受到了这种待遇。

    在郑秀莲的观念里,演员要比幕后工作人员重要,是明星,不能亏待人家小姑娘。

    吃饭的时候,林子轩了解了一下《卧虎藏龙》的拍摄进度,这段时间他忙着《不见不散》的上映,就没有关注张纪钟那边的消息。

    这不是说他不闻不问,《卧虎藏龙》的剧组里有好梦公司的制片,负责处理相关的事务。

    张纪钟这人颇有能力,剧组里有陈导明和张国粒这种出名的演员,他照样不在乎,该怎么拍就怎么拍,这就是拍过大制作的好处,不会因为碰到大明星就心怯。

    如果是换成一般的导演,可能就会有所顾忌,从而瞻前顾后。

    导演在剧组里就是核心,所有人都要听他的。

    徐晶蕾比以前开朗,人也不那么消瘦了,眼神里有了光彩,自信了不少。

    她扮演这个学画画的外地女孩看来还不错,吵起架来一点都不示弱,和《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在性格上有点相似。

    相对于老太太的角色,这个外地女孩的背景就简单的多,能够学画画说明家境还行,有一个男朋友和一个弟弟,和男朋友的关系不太好。

    对于演员来说,这样的角色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

    如果演不好的话,只能成为老太太的陪衬,怎么演出女孩内心的感受,是成功的关键。

    “吃饭呢,又不是上班,问那么多干嘛,别吓着小徐。”郑秀莲不乐意道。

    林子轩顿时不说话了,郑秀莲的话他还是要听的。

    徐晶蕾看着林子轩的模样,不由得笑了起来,林子轩在她心目中原本是大作家的形象,这时候倒是和平常人一样了。

    与此同时,贾章柯在拍摄他的第一部短片。

    他们的条件就没有那么好了,在寒冷的京城,几个人扛着拍摄器材,在街道上行走着。

    他要拍的就是主角王小山在京城的生活状态,落魄的王小山走过京城的大街小巷,在行走的过程中,摄影机纪录下了此时此刻的京城。

    街头拥挤的人流,小吃摊上冒出的白气,商店里传出的流行歌曲,发廊前站着的女孩,民工之间简短的问候和说笑。

    这同样是一种生活。

    贾章柯痴迷于对这种平常生活的关注,他透过摄影机的镜头凝视着生活,他有种感觉,当你凝视着生活时,生活也在凝视着你。
………………………………

第二百九十三章 灵动

    同样是电影学院的学生,相对于林晓玲的按部就班,贾章柯的拍摄就显得随意的多,他更多的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一定按照剧本来。

    他会用大量的时间去拍摄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和他不是导演系的学生有关。

    就像张亿谋在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所以他的电影里的影像都很独特,这是个人的风格。

    对于导演来说,风格很重要,就像是一个标签,说明你和其他人不一样。

    林子轩和不少导演有过合作。

    有的导演性格谨慎,他的工作是完成剧本的内容,踏踏实实的把片子拍出来就行,有的导演创意十足,他不满足于剧本,更喜欢临场发挥。

    说不上哪一种更好,保守的导演至少能保证电影的质量不会差,有创意的导演很可能会拍砸一部好片子,这都是有可能的事儿。

    作为制片人和影视公司的老板,林子轩更愿意和前者合作,和后者合作存在很大的风险。

    换一个身份,作为导演的哥哥,他希望林晓玲拍的电影更有灵性,更为自由,能给观众带来一部不太一样的影片。

    放映室内,林子轩看着林晓玲拍出来的素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看这儿,摄影机的角度,还有这些影像,太死板了。”林子轩不客气的说道,“你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它里面的镜头都给人一种飞扬的感觉,很灵动,你再看看你拍的,这就是差距。”

    “老哥,姜哥那片子投资上千万,我这个才三十万不到,怎么可能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个就不错了。”林晓玲委屈道。

    “不是投资多少的事儿,而是有没有这种意识。”林子轩批评道,“你这个作为学生作品算是及格了,可你就想着及格啊,不想要优秀么?”

    “我当然想要优秀,这不是第一次拍么,担心拍砸了,想保险一点。”林晓玲解释道。

    “拍砸了怕什么,你现在就是放不开,当初拍《姐姐》时候的那股劲头哪去了?”林子轩指导道,“胆子大一点,放开了拍,让镜头来说话,拍砸了咱们又不是赔不起。”

    “行了,拍电影总要有一个过程,这才刚开始,以后就好了。”慕姗姗在一旁劝说道。

    “我就是随便说说,两位演员演的不错,不过有一点,她们说话的腔调不对,太有节奏了,不够生活化。”林子轩指出道。

    金亚琴演了多年的话剧,徐晶蕾是表演系的学生,念台词都是抑扬顿挫,很有张力和节奏感,听起来有味道。

    这是一门功课,演员平时都要练习。

    比如葛尤,他的台词功底很强,他念台词的特点是语速慢,用气音,观众听着舒服。

    但他平常生活中说话不这样,为什么呢?那么说话太累,要真是按照表演的时候一字一句的说,不仅他受不了,和他聊天的人更受不了,听着都累。

    这就是表演和生活的区别。

    金亚琴和徐晶蕾的台词功底都不错,如果是在其他影视剧里肯定没问题。

    可《我们俩》这部片子讲究的是绝对生活化,就按照平常生活中来,不需要用表演时的那个腔调,这样才能显得真实。

    林子轩虽然没做过导演,但他见得多了,自然就有了经验,能察觉到问题所在。

    这些话他不会直接和演员说,要作为导演的林晓玲去说,在剧组导演的权威需要维护。

    林晓玲在随后的拍摄中做出了更多的尝试,试图捕捉到镜头中的灵性。

    每个导演都有起步阶段,都有犯错的时候,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