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教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绿茵教父- 第9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奥利弗?斯通就是靠拍战争片成名的,他的成名作就是描述越战的电影【野战排】,而他本人也是亲身经历过越战的老兵,所以他对于战争,总有一种别人所无法体会的感觉。
  这一点在他拍摄的【挑战星期天】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强调团队合作,那种相互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的默契,实际上跟战争不就是一个道理吗?
  “足球是非常微妙的一项运动,有华丽的个人表现,但同时也非常强调团队作战,这一点跟战争是一样的,但是足球之所以难以搬上大屏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足球比赛整个结构根本不Kěnéng适应电影的要求,这是它跟战争最大的不同。”
  “所以,拍摄足球电影,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平衡,抓住足球的本质以及他最迷人的地方,体现出这项运动的精神跟内核,强调它跟战争最相似的地方,进而通过这种情感的共鸣,以及有趣的故事,让所有观众都能够明白,为什么足球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运动!”
  奥利弗?斯通说出了自己对足球电影的一种感觉,这些实际上也是他跟叶秋在进行深入的交谈之后,结合了叶秋的足球专业素养,以及奥利弗?斯通自身对电影的理解能力,最终得出来的一个结论。
  那就是体育电影如果想要成功,那就不能太执着于运动本身,而是应该要将它融入整个社会,将体育运动和比赛转变成一种隐喻的方式,进而引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
  也就是说,这一部电影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和角度去诠释足球的魅力。
  奥利弗?斯通甚至都已经想好了,电影就取自叶秋执教托特纳姆热刺的第一个赛季,那是一个典型的竞技电影的素材,电影一开始就直接来一场惨烈无比的生死大战,但托特纳姆热刺惨遭败北,排名落到了降级区,所有媒体、记者和球迷都在疯狂的炮轰和指责,球队的情况岌岌可危。
  然后切回到半年前刚刚接手球队,以及之后所发生的一切,再慢慢的接上开头,最后经过长时间的铺垫和酝酿后,在电影的后半段再迎来一场情感、比赛和成绩的大爆发。
  这也是典型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只要拿捏得好,完全可以排出商业片的节奏和叙事模式。
  经过奥利弗?斯通这么一说,乔纳森?威尔森有些惊讶了,“你不是要拍托特纳姆热刺的传记电影吗?怎么感觉好像要拍成一个系列似的?”
  奥利弗?斯通和彼得?凯尼恩听后一阵哈哈大笑,后者说道:“如果第一部电影热卖的话,那我们就推出续集,至少可以拍个两三部吧?”
  以托特纳姆热刺过去几年为素材,确实是可以拍摄成好几部,关键还是看导演和编剧,以及拍出来的效果到底如何,以及票房成绩来决定。
  “那……你们找我来……”乔纳森?威尔森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们希望邀请你来担任技术指导!”奥利弗?斯通说道。
  所谓的技术指导,实际上也就是在一些足球比赛细节,或者是战术布局上给出一些专业意见,乔纳森?威尔森就是战术分析专家,而且看了那么多年的足球,对这项运动了解很深。
  “怎么不邀请叶秋?他比我更加专业!”乔纳森?威尔森奇怪的问。
  奥利弗?斯通和彼得?凯尼恩对视了一眼,都有些无可奈何的苦笑,原本他们也都觉得叶秋最合适,毕竟很多创意都是叶秋跟奥利弗?斯通商量出来的,但叶秋打算陪着妻子去环球旅行,没时间参与这种事情,所以就推荐了乔纳森?威尔森。
  不过叶秋是这一部电影的投资者之一,目前黄天集团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电影院线所有者,同时也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公司,同时也成立了电影投资公司,在中国都已经是数一数二的电影投资商了。
  以这样的背景,再加上电影讲述的是托特纳姆热刺和叶秋的故事,凭借着托特纳姆热刺现在在北美和全世界的影响力,再加上奥利弗?斯通的执导能力,以及马特?达蒙、裘德诺和托特纳姆热刺一众球星的市场号召力,相信这一部电影还是相当有市场的。
  …………
  …………
  在乔纳森?威尔森跟奥利弗?斯通等人在VIP包厢里狂热的交流着电影细节和构思的时候,球场上的比赛并没有因为他们失去注意力而有所推迟,依旧还是在全场数万名球迷的欢呼声中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托特纳姆热刺的上半场依旧没有表现出过往那支的托特纳姆热刺的强横实力,稍显疲软的托特纳姆热刺用被动的场面来证实,为什么赛前会有人认为托特纳姆热刺将被佩莱格里尼的曼城所击溃。
  尤其是前面的二十分钟,托特纳姆热刺打得是非常非常辛苦,叶秋在场边几乎每一分钟都要大喊,不停的在提醒球员要小心这个,注意那个,指挥得非常频繁,看得出来他对球队的表现也是很不满意。
  在联赛已经基本上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叶秋明显希望在杯赛和欧冠上继续有所突破,尤其是联赛杯,已经杀入了决赛,没有理由白白放过这样的一座奖杯,不是吗?
  亚亚?图雷和德罗西这两大壮汉,联手限制住了托特纳姆热刺的中场,他们在开场之后发挥得相当Bùcuò,尤其是亚亚?图雷,体力充沛的科特迪瓦人在这一场比赛里表现得非常活跃,托特纳姆热刺为自己的低迷状态,在第三十分钟付出了代价,阿奎罗接到亚亚?图雷的助攻,为曼城队首开纪录。
  这让所有人都为托特纳姆热刺感到担忧,因为从上半场来看,托特纳姆热刺继续延续着球队最近一段时间的低迷状态,如果是面对诺维奇这样的弱旅,托特纳姆热刺还可以靠着球队强横的实力压过对方,可如今面对的是曼城。
  要说球员的实力、阵容的厚度,曼城可是一点都不输给托特纳姆热刺,甚至还要超过托特纳姆热刺,因此这一场比赛外界对托特纳姆热刺并不十分看好。
  而在被曼城队之后,叶秋干脆也放弃了在场边走来走去,指指点点的指挥,他干脆直接双手抱胸,站在那里,冷冷的看着比赛场上的球员,一句话都不说。
  说来也怪,被曼城队进球之后,托特纳姆热刺的表现反倒是有些起色,尤其是在进入四十分钟之后,托特纳姆热刺有了一次有威胁的进攻,但却没能攻破曼城队的球门,不过这已经算是一个很Bùcuò的开始了。
  于是佩莱格里尼就变得激情四射,他也走到场边用力的指挥着比赛,很明显,他也感受到,托特纳姆热刺这支沉睡的雄狮已经被打醒了。


 第818章 逆转

  叶秋一直都相信一件事,那就是单纯的以一场比赛作为对象来分析的话,战术的博弈是决定这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
  这里所谓的战术博弈,实际上并不是说什么442阵型的落伍,或者是4231战术的崛起,或者是现在整个英超都流行内切式边锋之类的,这些都算不上是战术的博弈,只能说是大局上的对抗,而所谓的战术博弈,就取决于球场上的一大堆细节。
  这一场比赛托特纳姆热刺没有上梅西,阿根廷人休息,但是叶秋却安排了三名中场,拉姆塞、马蒂奇和比达尔,前场则是里贝里、莱万多夫斯基和哈扎德的组合。
  很多人都以为叶秋在球队上半场处于不利局面,并且落后一球的情况下,很有Kěnéng会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进行不小的变动,尤其是看他上半场指挥比赛时的夸张动作和表情,更是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他对球队现状的不满。
  既然是如此的不满,那就应该进行大面积的调整,甚至Kěnéng一口气再换掉三名球员。
  可有意思的是,叶秋真没这么干,等到两队球员重新走出球员通道的时候,所有人都惊讶的发现,托特纳姆热刺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和调整,依旧还是上半场的那一套。
  而曼城方面也没有太大的变动,他们也还是采取上半场的战术,通过高位防守,将防线推移,切断托特纳姆热刺的传接球和跑动换位路线,再努力争取控制住脚下的皮球,这样做可以避免自己守在后场。
  上半场曼城的主动权,实际上就是靠这一套战术来发挥出效果的,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佩莱格里尼还是要继续沿用上半场的优势,而考虑到上半场最后几分钟场面有些被动,所以智利工程师Kěnéng会要求球队打得更为稳妥一些,例如争取更多的控球。
  乍一看,双方没有换人,没有变动,好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如果只是看出场,谁都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哪怕是弗格森坐在看台上,他都很难看出双方的变化。
  但真正等到比赛开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会嗅到托特纳姆热刺的变化。
  叶秋在中场休息的十五分钟里,总共就对球队做出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边路的哈扎德和里贝里被叶秋要求回撤,回撤到什么程度,回撤到拖后的马蒂奇能够传得出球的地方,但并非是要求两名边锋回撤太深,而是马蒂奇适当往前压一些,所以一个回撤,一个前移,两人就串联上了。
  但这仅仅只是第一个调整,第二个调整就是拉姆塞,威尔士人的位置被叶秋往前推,他占据前场中路,近于前腰的位置,正好就在德罗西面前,在防守的时候,正好是对上德罗西,限制住对方双后腰之间的联系。
  而在进攻的时候,马蒂奇更多的是往边路出球,找两名回撤的边锋。
  边锋拿球,对方的边后卫压不压上,如果对方的边后卫上去了,拉姆塞就快速斜插边后卫插上后所留下来的空档,莱万多夫斯基也尽量拉到这一侧来接应,进而在最短的时间里,攻破对方的边路,再通过另外一名边锋和莱万多夫斯基在禁区内制造威胁,甚至比达尔的后插上,形成第二波进攻。
  最后一个调整,那就是球队的皮球尽量转交给马蒂奇,比达尔在马蒂奇的身旁充当接应点和防守Juésè,中卫只负责策应和长传对角线,而边后卫则是更多的接应回撤的边锋。
  这个也是叶秋上半场观察局势后所发现的,这一场比赛曼城队很强调控球,因为他们不打算采取防守策略,以前几次打防守,最终都没有守住,所以这一次佩莱格里尼勇敢的压出来,但他们的后防线实力也不强,压出来之后,风险比较大,所以需要控球。
  本赛季曼城主打的进攻套路还是边路,但是曼城的边锋纳斯里、范德法特和偶尔客串边锋的莫德里奇,都是属于那种边路拿球组织或者是内切传球的类型,只有纳瓦斯是属于边路突破型的边锋,可这一场比赛纳瓦斯没有上,而是上了纳斯里和范德法特。
  前面是内格雷多和阿奎罗的组合,但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内格雷多是回撤的,阿奎罗却是顶在最前面的,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在这一套战术里,内格雷多所发挥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前场支点,跟亚亚?图雷就形成了中前场一前一后的两大高塔支点。
  在曼城的整套进攻战术体系当中,边路的作用非常大,而这一场比赛佩莱格里尼上两名边路拿球组织的边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球队的拿球组织能力,但如此一来也就造成了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曼城的边路和宽度,只能通过边后卫插上参与进攻来实现。
  所以在佩莱格里尼接掌曼城之后,插上进攻能力更强,传中更加出色,但防守相对比较弱的左后卫科拉罗夫就表现得相当出色,成为了球队的主力,将克里希给压下去了。
  可Wèntí也很明显,那就是进攻型的边后卫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防守隐患。
  所以,叶秋安排边锋回撤拿球,再要求拉姆塞压上去和斜插边路,实际上都是为了针对曼城的这一个软肋来打,但这些都只是在前场,都需要中后场把球传到前场才能够发挥出威胁,于是叶秋就有了后续的安排。
  很多不曾踢过球的球迷,或者是没有一对一遭遇过左脚将的人都很难意识到左脚将的优势。
  其实可以试想一下,一名擅长右脚的球员,要去面对面的防守一名左脚的球员,这对右脚球员来说,将遇到一个非常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他会发现自己很难对对方形成有效的压迫和限制,甚至右脚将这一侧会很不适应。
  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在右脚将遍地走的现实世界里,左脚将往往很吃香,尤其是左脚将传球手,更是非常有优势,仅次于,因为对方很难对左脚球员形成直接压迫。
  就好象托特纳姆热刺的两名中场马蒂奇和斯特罗曼,都是左脚将,所以他们拿球和传球就很有优势,尤其是马蒂奇,所以叶秋安排马蒂奇多拿球,就是为了增加他拿球的机会,并且多传球,尤其是给两条边路的长传,来发动进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