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 第5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吧……”刘院长迟疑的去打电话。

    随后又是漫长的等待时间。

    三点钟,在已经超过了预定返回的时间后,刘院长再次提醒蔡教授。

    蔡教授不得不抬起头道:“我的时间不够了,恩,杨锐,你写的英文很不错嘛。”

    “但还不够出版的水平。”杨锐耸耸肩道:“我改了很久,最多只是这个水平了。”

    “你有考虑找人帮你润色吗?”

    “我计划是等写完了一起弄。”

    “恩,也可以,要找一个水平高的,另外,出版商也要多加考虑,我听说外国人的合同限制很多,你要注意。”

    “是。”

    “不要太着急,出书不像是发文章,欲速则不达,写的越扎实越好。”

    “是。”

    刘院长越听越着急,两个人说了这么多,都没有讨论到内容,出书不是应该先讨论内容吗?

    “你还有备份吗?我想拿些回去看。”蔡教授一边说一边翻:“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也先拿给我。”

    他并没有急着要前面的章节,因为前面的章节并不是太新颖的内容,可后面的内容的新颖性就太过分了,以至于蔡教授都看的心里发虚。

    作为一本书,或者说,是一门新诞生的学问,基因组学并不是84年11月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就像是杨锐讲课时所涉及到的那样。

    但是,就像是任何一门学说的诞生过程一样,基因组学的初期发展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发展是越来越快的,到了现在,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其核心论点已经零散的暴露出了一多半,而剩下的一少半,却很有可能瞬间爆出来。

    蔡教授看到的许多内容都是旧有的内容,并非创新,这是大部头整合性的学术专著难免的,但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机制,这种结构和组织方法,却是全新的。

    而在熟悉的文字背后,完全的创新更是发人深省。

    “老刘,你载我。”蔡教授拿了三章基因组学的复印件,边走边看,到了停车棚,仍然不想放下,干脆坐在了刘院长的自行车后座上。

    刘院长艰难的扶正自行车,发愁的望着坐如松的蔡教授,脚底不禁有些发软,道:“这么骑回去,得三四十分钟呢。”

    “不着急,骑稳一点。”蔡院士的注意力全在手里的复印件上,半只胳膊搭在座椅后面,就算是稳住了。

    刘院长使出吃奶的劲,勉强蹬起自行车。

    这一天,号称最美的清华园里,就有一名中老年干部,驮着另一名中老年干部的美景出现。

    蔡院士却是毫不关心这些,坐的稳如泰山。

    ……

   
………………………………

第741章 不言自明

    从清华园返回燕园,花费了很长时间。

    一路上,刘院长使劲的蹬车,汗流浃背。

    一路上,蔡院士使劲的看书,聚精会神。

    刘院长几近虚脱,恨不得将自行车摔飞出去。

    蔡院士却是不满的埋怨道:“你是越骑越摇了,晃的我眼睛都要花了,骑稳一点嘛。”

    “我……”刘院长无言以对。

    “骑稳一点哦。”蔡教授又叮嘱一声,再次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

    刘院长哼哧,哼哧的继续努力,鼻子上的汗珠滴成了串,他如同不求回报的劳模,寄希望于蔡教授的偶然一瞥,能发现自己的努力。

    然而,直到抵达实验室,蔡教授都没有抬头再看他一眼。

    俗话说的好,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

    刘院长默默的将蔡教授送进温暖舒适的实验室,自己一个人坐到角落里,喘着粗气,肺部像火烧了似的。

    三章《基因组学》,蔡教授抓着看了两天。

    他回到实验室开会的时候看,去行政楼开会的时候看,回家以后继续看。

    三章基因组学的内容其实并不多,统共也就是二十多页的样子,看到后面,纯英文的基因组学都被蔡教授背的滚瓜烂熟了,可他依然在看。

    在蔡教授这样的学者眼里,纯英文的学术刊物其实更容易读懂,尤其是科研前沿的学术著作,英文的专属名词相对统一,中文翻译就不一定了,遇到个门休斯常凯申之类的,反而要耗费无谓的功夫。

    而杨锐的《基因组学》无疑是相当相当超前的前沿读物,蔡教授挑选出来的三章,即使单独来看,也是相当高端的论文了,蔡教授用了一天的时间,依旧没有完全验证。

    第二天,蔡教授决定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汪们利用起来查资料。

    后世的学者读学术著作就很简单了,放一台电脑,打开期刊网站,或者直连本校的图书馆,遇到什么问题输入关键字即可,这其中最耗费功夫的部分,也就是不停的换用关键字,以及阅读本身了。

    当然,特别前沿的学术著作就像是读论文一样,理论上还需要实验验证,但除非是本专业本领域本方向的学者,或者遇到过确信的悖论,否则,一般人读学术著作是不会做实验验证的,太麻烦是一方面,学术著作的可信度往往也比期刊上的论文要高。

    论文和学术著作的关系,就像是武功招式和武功套路的区别一样。招式专注于其本身的杀伤力,套路则专注于招式之间的联系。

    当然,为了让套路发挥更好的效果,有时候也要在套路中发展新的招式。

    如果是看其他学者的学术著作,蔡教授是不会去花费时间做验证的,可杨锐的著作就不同了。

    一方面,他是北大的自己人,另一方面,蔡教授读了杨锐的论文以后,很有感觉。

    于是,被蔡教授抽调出来的科研汪就惨了。

    原本的工作自然是不能停的,甚至工作进度都不能慢,因为实验室是一环套一环的,你这边慢了,影响到的可不是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实验组,所以,抽调出来的科研汪依旧要保持原有的工作进度。

    而抽调出来的工作,自然要加班完成了。

    84年的实验验证,不说做实验的部分,就是搜索资料的部分,就能烦的人不要不要的。

    这其中最惨的是蔡教授手下的研究生赵宣锦。因为是高年资的科研汪,赵宣锦由此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量,带领两名本科生,每天加班四五个小时在图书管里,希望将杨锐的《基因组学》涉及到的资料尽可能的找到。

    在没有电脑的年代,这是一份硬活,尤其是佐证,因为不牵扯到文后的参考资料,更是恐怖的工作量,你得靠翻书寻找佐证,或者纯凭记忆。

    赵宣锦忙了三天就不行了。

    但他想了个办法。

    他问了好几个朋友,继而在周三的中午,蹲守在生物系的宿舍楼后,一直等到杨锐出现。

    “杨锐,杨同学,请等等。”赵宣锦等了四个小时,等的腿都麻了,却是终于看到了杨锐,刷的冲了出来,迫不及待的喊住他。

    杨锐手里兜了两只鸡腿,好奇的看着赵宣锦。

    “杨锐,那个……实在不好意思,我有点事想麻烦你,恩,是挺大的事,但我确实要您的帮忙……”赵宣锦越说越紧张,又连忙道:“我是生物系的研究生,今年大二,跟着蔡教授读研。”

    “哦,是蔡教授让你来的?”杨锐问。

    “不是,不是蔡教授让我来的。”赵宣锦连忙否定。‘

    “但是与蔡教授有关?”

    “这个……不能说是与蔡教授有关,也不能说与蔡教授无关。”

    “咱直说吧,一会饭凉了。”杨锐举了一下手里的东西,道:“要不然,边走边说。”

    “哦……好,好吧。”赵宣锦跟着杨锐并肩而走,稍微侧身一点,道:“我手里有一个任务,是阅读您的著作《基因组学》……”

    “好看吗?”杨锐突然问。

    “有点复杂。”赵宣锦并没有用难来形容,复杂是最好的形容。

    杨锐微微点头,道:“你继续说。”

    “恩,蔡教授给我一个任务,是对你的著作里的一些结论和论据做分析,有参考资料的很容易,但是,有些部分没有参考资料,我很陌生,不知道怎么找,我想,您是否能提供一些资料给我,我的意思是,书名就可以了。”

    “当然,我可以提供一些书名给你。”杨锐很大方的说过,又道:“但我恐怕没法提供所有你想要的东西。”

    “啊!为什么?”赵宣锦的高兴没过去,又是一惊。

    杨锐耸耸肩,道:“很多东西是我自己写的,不是来源于某本书,所以……”

    “那你怎么证明它。”

    “一些比较复杂的部分,我准备留在附录里证明,比较简单的部分,我是说不言自明的部分,我觉得就不用特别证明了。”杨锐说的正是学术著作中常见的现象,答案(略)这种事情,不是只有中小学习题册后面才出现,学术著作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那些喜欢在习题册的后面写答案(略)的作者,往往在求学生涯中饱受论证“不言自明”的袭击。

    总是有些推论或者论据是不需要解释的,是不言自明的,就好像初中数学的证明中,可以直接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要再去论证为什么了,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不言自明的推论。

    但是,问题总是会扩展起来的,不言自明的程度也会越来越大,于是,总有些不言自明又需要被论证。

    一些人发现了问题,比如非欧几何的出现,就让平行定理在某些环境下失去了效力。

    然而,更多的情况,更凄惨的情况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论证之后,不言自明的论证往往是正确的。

    这更是对辛勤努力和智商自信的双重打击。

    没有人真的想做一名勤能补拙的人。

    赵宣锦还年轻,他读中学的时候,习题册还很少有答案,而他进入大学以后,还很少有机会去论证学术专著的论点和论据……

    所以,他对杨锐的回答并没有准备。

    十秒钟后,赵宣锦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处于何种凄惨的境地。

    按照蔡教授的要求,他要证明所有不言自明的论据!

    赵宣锦眼前一黑,只觉得人生了无生趣。

    “不好意思,我先回宿舍了,一会写了书名,你过来拿就行了。”杨锐很礼貌的向赵宣锦告辞,转过身,趁着鸡腿还有温度,迅速的咬了一口,满足的大嚼。

    赵宣锦望着少了一大快的鸡腿在杨锐手里晃荡,只觉得自己比它还悲剧。

    ……

   
………………………………

第742章 新鲜

    “当!”

    “咣!”

    “duang!”

    迫近的撞击声,回荡的说话声,偶尔还有汽水和啤酒的开瓶声,令两层楼高的大厅显的热闹非凡;四个口袋的干部服,中山装,不伦不类的西装和严谨的三件套,随处可见,配合通红的脸颊和松散的身材,就像是党校的毕业仪式似的。

    “这个就是保龄球啊。”赵宣锦跟在蔡教授身后,稍有些怯场的道:“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

    比起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被击倒后又重新站起来的白色瓶子,以及使它们站起来的隐蔽机械,似乎更能吸引赵宣锦的目光。

    蔡教授微笑道:“本来就是外国人玩的游戏,才传到咱们国家。”

    “这里面的设备,听说连地板都是进口的,花了不少外汇。”刘院长的关注点又不同,左右打量着保龄球馆的配置,默默的计算着要用多少美元,之后长叹一口气:“香港人真有钱呀。”

    “赚的更多。”同来的北大出版社的杨昊主任啧啧两声,道:“打一局要45块,办卡以后是40块,一局最多一刻钟,二十分钟就打完了。”

    “那一个小时不是要一百多块?”赵宣锦吓了一条,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够打一局的。

    但是,看看周围,入目皆是国人,看穿着打扮,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

    刘院长笑笑,回头看看赵宣锦的学生样,道:“公款消费而已,多少有什么关系,反正花的是人民币。”

    赵宣锦怎么说都是个学生,还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对话,脸色亦有了变化。

    蔡教授咳嗽一声,道:“杨锐在前面呢。”

    “怎么选在这么个地方谈话,这里不好谈话啊。”出版社主任杨昊听着周围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不是特别满意。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人喜欢这里。汤姆和杰瑞,他们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重要干部,有很大的权利决定事情。”

    听刘院长这么一说,出版社主任杨昊就不吭声了,洛克菲勒家族在知道的人耳中,还是威力无穷的,而且,就像是很多大家族那样,洛克菲勒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