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小驸马- 第2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长的一串,然后随箭而飞,推倒后面涌动的人群。

在罗马步卒身后奔走骑射的骑兵,看到前方让开一条通道,放下弓箭拿起长枪,策马瞬息而至,冲进血肉狼藉的缺口,对着床驽方向猛冲过来。突然兜头就是几十个黑黑的硬物砸来,瞬间一阵阵巨声响起,这些骑兵已经变成一堆残躯断肢。

“该死的西班牙人,该死的雇佣兵……”一军副军长罗纳多见打开缺口,方才还在开怀大笑,转眼间望着死伤累累的部下再次退下来,恨恨地把剑插在泥土中。

罗纳多疾步上前,招呼部下在他周围结阵,准备再从此处突破。突然一阵哗然声传来,前方敌营缺口处,突然出现一支全身披甲的大刀兵,像劈波逐浪一般,在刚集结准备进攻的人群里,碾压出一条条血肉狼藉的通道。左右亲卫急忙冲上前去,用身体掩护他,拖着他往后退去,只听接连惨呼声传来,刀光如雪,左右奋勇的亲卫,被大刀劈得肢断身裂。

罗纳多不由大惊,左右亲卫都是罗马正兵精锐,身披帝国最优良的板甲,手持最锋利的武器,如何会无还手之力?还没等他考虑明白,只觉手中一轻,圆盾已经裂成两半,随即感觉胸口一痛,身体便分成两半,轻飘飘地向两边飞了出去。

远方高地上,督战的一军军长隆冬多脸色大变,继而长长叹了一口气,不停地小声咒骂。这些东方雇佣兵将营地守得像乌龟壳一样,但在你不经意时,会有一批全身覆甲的刀兵突然杀出,制造一堆狼籍的血肉,然后快速退回营中。

隆冬多望着久攻不下的敌人营地,不免心急如焚,脸色越来越红。亲卫首领未注意到隆冬多的脸色,道:“敌人巨弩犀利,射得又远又快,真是不多见利器。那些刀手更不简单,就像是钢铁做成的野兽,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咬上一口。”

隆冬多忽然咬紧牙跟,道:“让第四重步兵团上去,再冲一阵。”

旗令摇动,做为预备军的第四重步兵团,排成严整的方阵,踏着整齐的步伐勇往直前。重步兵全身覆甲,平常驽箭很难伤到他们,这些刚投入战斗的生力军,尽量弯曲着身体,减少中箭面积,很快来到敌营前方。

方才的缺口竟然无人防守,急于建功的罗马士兵,突然发现这个敌人的防御漏洞,顿时争先恐后地冲了上去,然后响起阵阵栽倒翻滚的惨呼。就在方才这段时间,敌人竟然在营墙后面,挖了一道深深的壕沟,跌滚成一团的重步兵,因为身体板甲笨拙,很难再爬上来。只须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浇上一些火油点燃,周围就会嗅到让人恶心的肉香。

巨大的壕沟像是怪兽的大口,很快将拥簇而来的罗马士兵吞噬。附近敌人扔来一个个小罐,碰到坚硬的甲衣立即破碎,一股难闻的气味弥漫开来。紧随而来的是火把,然后火光冲天而起,一堆火形怪物拼命惨嚎挣扎,最后化成一堆灰烬。

营地前面的土地是深酱色,因为吸收太多鲜血已经饱和,新的血水将表层变成一片滑腻的血浆,因为焚烧和太阳的照射干燥板结,然后重新被血水融化。

夕阳逐渐落下,西方出现血红的晚霞,隆冬多见前方敌营依然岿然不动,长叹一口气,不甘心地下令道:“收兵回营!”

入夜,亲卫报上战损,隆冬多看罢,不由吓了一跳,道:“今天损失两千余众?”

亲卫点点头道:“第四重步兵团损失最重,中了敌人火攻计,战损一半以上。”

隆冬多又问道:“第三军情况如何?”

亲卫道:“合军减员半数,与我军相仿。”

隆冬多默然一会,道:“两军两万余众,如今只余半数,以目前情况分析,我们已经无力攻下敌营。”

就在这时,大地突然出现一丝颤动,继而震感越来越强烈,隆冬多猛然大叫:“敌袭!敌人的骑兵来了!”

王鑫部以八千步卒,顽强阻击罗马最精锐的第一军、第三军两万余众,部下战死三千余,杀敌逾万,成功打乱了罗马第一军团的部署,为汉军主力赢得了宝贵时间,汉军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歼灭第一军团下属各军。此役罗马第一军团死伤过半,罗马人已经无力继续进攻西班牙,王鑫因功授左中郎将。

大海上的雾气与海水一样,都带些咸腥的气息,太阳从东方露出脸庞,雾水逐渐消散。甘宁部将蒋钦、周泰,带领两营大齐水师,绕过非洲南端,往北已经航行月余。

从南往北,海水颜色渐深,表面也逐渐显得浑浊,海面上漂浮着大量藻类,阳光下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水军士兵很有经验,知道海底定有大量鱼虾,各船纷纷抛下大网,准备捕捉海鲜,给远航的兵将们打打牙祭。

大齐去年派两将领兵绕行非洲,目的就是想提前布局,增强地中海的水军力量,日后在与罗马开战时占得先机。做为世界上并存的两大帝国,利益之争益来益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大战必然爆发。

大齐水军占据地中海南岸,罗马水军占据地中海北岸,以目前力量比较,各有各的优势。罗马船只续航能力差,但拥有口岸船只人手补给之利,战船数量远胜于大齐。大齐水师在开罗港建船,因为时间问题,至今只有小船下水,大船下水至少还要半年时间,尽管甘宁从陆路拆了数艘战船过来重新组装,但是战船的载重量和数量,比起罗马水军还是远远不如。大齐水师船坚炮利,抗浪、负载包括续航能力,都远超罗马同吨位的船舶,而且挤有火炮这个大杀器,战船虽少,但也不惧罗马人。

自从周瑜南征占城,甘宁就按照姜述吩咐,从西方海商处探听西行航线,然后派船西行,择地建造军港。目前从东莱出海,直至非洲南端好望角,已经建好足够的补给点。但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往北,遥远的距离并无任何一处可以补给。

甘宁派出一队人马,穿过非洲大陆,在西海岸择地建了一处小型补充站,仅能提供淡水,进行简单修补,许多物资基本无法补充。蒋钦、周泰担心前方补给跟不上,出航时在这处补充点带足了淡水,航行月余终于到达大齐控制的非州西边区域。非州兵曹早已得了水军通知,征用民夫在海边建了一座仓库,给远航的舰队进行补给。

第一卷姜述篇VIP卷第415章军事改制

此时大齐与罗马虽然没有正式宣战,但罗马朝堂已经得到确切情报,西班牙和英吉利驻有大齐正规军,罗马人顾虑一旦开战,阿州和安州兵马同时西进,与西班牙驻军东西呼应,以罗马目前情况很难应付,所以未敢宣战。大齐虽然实质占据西班牙和英吉利,但也顾忌罗马水军从海路侵袭西班牙或非州海岸,破坏当地刚有起色的经济建设,也没有正式宣战。双方互有顾虑,两国边境将士便遵守一个准则,以现在实际疆域为线,约束部下不得越线。

陆上疆界明显,海上如何划分?所以地中海上,甘宁部已与罗马水军接战数次,屡屡击败罗马人,却因为战船数量不足,无法乘胜拔除罗马水军根基,始终纠缠相持,在地中海内,从东到西广阔的海面上进退拉锯。

蒋钦、周泰两营水军万余官兵,驾驶的都是巨舰,两营若是抵达地中海,敌我实力将会彻底扭转,利用舰装巨炮,可以轻松攻下罗马人的军港,令罗马水军战船无处补给修理,很快就会抢得地中海制海权。

这个时代与现代不同,水军之所以军饷、待遇很高,因为水兵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浪漫美好,潮湿的环境和复杂的气候,即使船上配有军医,也会严重影响士兵们的健康。

姜述开创的这个时代,已经远离历史轨道太多,因为他的未卜先知,为航海指明了方向,又以利益诱惑人用生命和鲜血去开拓新航线。中国历朝历代,因为地缘关系,对开拓海路并不感兴趣,但在海路带来的巨大利益面前,永远不缺少投机和冒险者,这样就开创了大航海时代,为当地百姓带去舶来品,交汇融合彼此的文化、思想、宗教。

蒋钦和周泰两人都是大齐水师的元老级人物,自太史慈创建水军以来,两人东征西战,几乎见证了水军的成长历程。蒋钦此时看了看舱房,里面坐着身披甲衣,刀剑横膝的水兵,不少人刚参军不久,显得稚气未脱,配给满脸沧桑的老兵一对一进行教导。

尽管利比亚人已经归附大齐,但是他们不比贵霜、身毒、安息、波斯萨珊这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对黄色人种并不能很快接纳。黑种人住在相对比较贫瘠的地方,民风更加彪悍,与白色种族关系更加密切,因为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尽管已经依附大齐,而且宣布信奉汉教,但是族内纷争不断,局势错综复杂。当初利比亚为了争取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反对罗马人和埃及人的统治,需要借助汉人的力量,因此形成联盟并肩作战。如今罗马人的威胁已经解除,大齐也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独立,现在利比亚人自上到下,对东方人十分不满。利比亚人在给水军补给时,效率十分低下,作风非常散漫,当地官吏可能习以为常,蒋钦和周泰却在冷眼相观,想不透汉人官吏为何如此纵容这些异族。

蒋钦与周泰认为,出于利比亚人表现出的敌意和戒惧,在利比亚人为主体的非州西海岸建立军港,很不安全。出海没有多久,遇上一个不小的岛屿,岛东岸皆是适合建港的深水区。蒋钦与周泰特意派人上岛考察,发现岛上不仅有隐蔽的海湾,水源充沛的河流,还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优质山林,正好又在新勘查的舰道旁边。两人皆认为利比亚人不可靠,因此退而求其次,在那个海岛上建设军港,便排上了议事议程。

再往前走了几日,发现已经到达直布罗佗海峡,因此在那个海岛建设军港战略意义重大,可以控制非州西海岸航道,又可以随时支援直布罗佗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完全可以成为开罗海港以西的大型军港。

姜述改革军制政制,取消三公九卿、驻京各将分衙办公,在南宫门前新建衙门。左边衙门称为政衙,迁三公九卿入驻;右边衙门称为军衙,迁大将军等独立建府的将领入内办公。

军衙骠骑将军衙门,新上任不久的长史秦宓正在发愁。秦宓年少时人谓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欢读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地方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秦宓与原河内太守王匡私交很好,曾被举为河内兵曹椽吏,后来调任渤海郡右司马,黄巾乱时被俘,张角因其才名用为从事,张角病逝后归了姜述,担任乐平太守。后来王匡劫宝事发,秦宓主动请辞,姜述因其政绩不错不许。后来妻舅刘瑶又因谋反流放,秦宓再次请辞,姜述亦未允许,担心他意不自安,调他入朝在太仆担任司官。

在注重诛连的朝代,妻舅牵扯谋反,朝廷不予追责就是厚恩,即使不予追责,失势不可避免。按照常规,秦宓顶着司官的头衔,熬到告老或许能加一级追封,安逸地度过下半生。

何苗身为骠骑将军,年纪也已不小,去年冬天开始,身体一直不好。何苗手中虽无兵权,但骠骑将军是朝中显贵之职,衙门也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军务。合衙并府以后,何苗上表请辞,姜述不准,让何苗举荐一位合适之人担任长史,如此何苗既不需上衙,又不影响处理军务。

何苗之妹是秦宓舅母,因是姻亲,秦宓平常公务又轻松,经常过府陪何苗喝茶聊天。何苗对秦宓十分熟悉,知道他才华出众,通晓军务,又是姻亲,职级合适,便举荐秦宓出任长史。

秦宓此人很有才华,而且知道进退,一生经历比较复杂,对人生看得很透。既不激进地营造政绩争取提升,又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秦宓已年过四旬,也有上进心,但以他的经历,自然不会野心膨胀,也不会刻意与人争权夺利。

从另一个方面说,秦宓担任骠骑将军长史,职级虽然不低,权力实际上并不大。何苗有病不能上衙,他身为长史,要代表何苗出席相关会议,虽然很少发表意见,但对骠骑将军衙门职责内的事务十分尽职尽责。

代理何苗的相关工作以后,秦宓对大齐的军事体系了解很多,了解欲多欲感到震撼,很多规制是在前朝制度修改而成,但保留了前朝制度的优点,并创造性地与新军制融合,保证军衙富有活力而且高效行政,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

秦宓了解大齐军事制度以后,对这方面逐渐着迷,整天研究军事制度的优劣,从古至今,乃至异族他国的军事制度全部仔细琢磨。后来不甘心只是纸上谈兵,下到基层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竟然写了大量对大齐军制影响巨大的手稿。又花了一年时间,将这些资料逐一条理总结,写成一本书,名为《大齐治军纪要》。

秦宓现在愁的就是这本书,数年心血整理而成,若是交上去,万一姜述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