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刘焉,也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称帝之前,刘焉便生疾病,身体有恙,强撑着病体,维持他的“大汉帝国”运转,安抚人心,打击思汉志士,消除“前朝”影响。
一岁的时间,无外患之忧,他的帝国终究是生存了下来。毕竟刘焉入蜀多年,对上下的掌控力也足够强。
冬日的成都,并不算特别冷,但天地间一片萧肃之意,此时城内外气氛显得十分紧张。城池的守卫严密了许多,城中巡逻的士卒也多了不少。受君命,将军高沛与杨怀领精兵入城,弹压全城。
自入秋之后,天气渐凉,刘焉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了。到如今,也有许久未上朝理政,大小政事,尽交付于赵韪与庞羲等臣子处理。从宫中有流言传出,刘焉数度昏死。
益州的臣子们,也都是人心惶惶,新朝方立,不足一岁,这皇帝却不行了,实在令人心里无底。刘焉若亡,这帝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他们这些臣子的命运将如何,实在令人忐忑。
当然,在不少人担忧刘焉生死之时,也有不少人期待着帝亡,除了思汉的忠良之外,还有如赵韪这样的新朝大臣。
这几日,刘焉严令城中诸臣不得随意出府,禁足家中,但有异动,尽下狱。赵韪也一样,纵使心中心思有异,权掌中枢,也不敢此时对刘焉的命令有所违逆。这个时候的刘焉,更需小心些,否则触怒之,只要其尚能言,下场绝不妙。
夜深,赵韪府中,本是就寝时间,但赵韪无丝毫困意,枯坐于正堂之上。表情凝重,沉思。这种状态,他已经持续许久了,就从城中局势的变化开始。
虽然被禁足于府中,但作为刘焉新朝中影响不小,权力甚大的重臣,这消息可灵通地很。从宫中有消息传来,刘焉此次只怕是真的熬不过去了,驾崩在即。而从近日来刘焉的动作,赵韪便断定,此消息不假。
随着刘焉称帝,赵韪水涨船高,受其重用,以刘焉身体之故,这野心也就不断滋生出来了,悄悄地于军中施以影响。他现在已经在构思,刘焉驾崩之后,这朝廷的局势,当如何应对了。
益州朝廷,全系于刘焉一身,诸子无甚影响,其亡,不论后继者何人,都离不开他这样的老臣帮助统治国内。对赵韪来说,那便是他位极人臣的好机会。
到此时,刘焉仍旧为定下储位之事,令人摸不着心思。赵韪属意者乃刘璋,以其性格懦弱,好控制。不过最终花落何人,还得看刘焉。
“就这几天了!”赵韪嘴里呢喃道,眼中有期待,有紧张。
思绪繁杂,出门,吹吹冷风,清醒头脑。望向皇宫方向,赵韪面露复杂之色,重重叹了口气。
“老爷,宫中来使,陛下召你立刻入宫!”管事匆匆奔来,向赵韪禀道。
“备车,入宫!”赵韪闻言神行一震,当即吩咐道。
帝宫之中,刘焉的寝殿内,刘焉面色一片灰白,两眼晦暗,躺在榻上,显然已至油尽灯枯之地。皇后费氏,坐在其侧,低泣。刘范、刘诞、刘璋三兄弟跪在下方,表情沉凝,其后是其余王孙。殿中另有十来名朝臣,以赵韪、庞羲、吴懿为首。一个个微屈着身子,表情严肃,都知道,刘焉这是要安排后事,最重要的嗣位何人,要定下来了。
在费皇后的搀扶下,刘焉艰难起身,倚在靠枕上。满脸病态,老眼扫过殿中诸臣,依旧令人不敢侧目。伸出颤巍巍的手,受意之下,侍候在侧的宦者令立刻拿出准备好的诏书宣读。
“夫惟德动天,玉衡所以载序;穷神知化,亿兆所以归心。
。。。。。。
皇长子刘范,诚宜入承宗祧,克继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诏书并不是很长,刘范三兄弟与诸大臣都仔细地听着,闻诏,刘范面上肌肉颤动几下,显然很是兴奋。但此时,不好表现太过,一直压抑着,只是眼神深处的喜色是怎么也压抑不住的。
他是嫡长子,这嗣位本该是他的,可是刘焉此前一直未有表示,而诸大臣多有支持其余兄弟者,令其患得患失了许久。如今,总算定下来了,当着这诸大臣的面传诏,这帝位还是他的。
眯着眼,硬挤出几滴泪花,趴伏在地上,颇为悲切低呼一声:“父皇!”
而刘诞与刘璋两兄弟,明显露出了失望之色,有些不甘,但见刘范的作秀,眼中露出些不屑之色。
“诸卿,刘范就交与你们了。望尔深咨托付之重,用心辅佐,延续社稷。”看向赵韪等人,刘焉声音有些沙哑,颤抖。
“请陛下放心,臣等必竭力,以报陛下隆恩!”赵韪立刻出言道。其余人也做一样的反应。
深深地看了赵韪一眼,命众人退下,独留刘范一人。
殿中静了许久,跪下下方的刘范心情澎湃,这耐心足了很多,静待刘焉吩咐。
“江山之重,朕就交付于你了!”刘焉终于出声了。偏头看着刘范,心中微叹息,自己一亡,其能守住江山吗?
“朕接下来的话,你要牢记!”
“请父皇吩咐!”刘范回过神,越发恭谨道。
“益州天府之国,户民百万,民殷国富,天下野心之辈,如北边的刘渊必垂涎之,你不得不防。朕敢称帝于蜀中,多奈地利之优势,不惧外敌。然朕亡之后,忧汝才德不足,难以镇压国内,如赵韪、庞羲、吴懿等臣,当倚之为臂助。切记,只要蜀中内部安宁,无惧他人用兵!”
“还有,赵韪此人,其有才,但朕有些不放心,你需要提防,可用庞羲与吴懿以牵制之。益州民间多俊杰可以为用,你需多多简拔发掘。将军高沛、杨怀、邓贤,都是朕心腹爱将,可以信任。”
“江州严颜,乃蜀中老将,用之镇守门户,当可无虞,你当多施恩。益州有寒门如张任、甘宁者,富有将略,他日益州若有事,可任其为帅。”
“汉中张鲁,任其割立汉中,乃朕之过也。你当。。。。。。”
说到这儿,刘焉声音戛然而止。刘范听得认真,默默记在心中,这一断,先是有些发愣,随即猛地一抬头,刘焉已经闭上了双眼。
建宁元年冬末,刘焉病亡,传位于皇长子刘范。
………………………………
第329章 南迁阻碍
留下须卜赤弇守备长安,刘渊在侍卫军的护卫下,踏上了北归美稷的旅程。拿下长安已有一岁半之久,苦心经营,刘夏对关中的统治算是稳定下来了,胡民南迁,提上了日程。
迁都之事,兰稚那边是把控不住的,这等大事还得他亲自推进。在河套,在漠南,有诸多的贵族对南迁呈抵触状,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但在兰稚动员准备之时,以诸事拖延。
这些人,都是在刘渊的改革大潮中利益受损之辈,随着汉化的深化,紧跟着刘渊步伐的,自然或益处颇多。
如兰氏、须卜氏、乌氏、贺兰、丘林、仆固等等,这些都是如今胡夏最顶层的勋贵家族。他们已经渐渐从草原部落氏族,向着大汉的世家豪门不断进化,这也是刘渊乐意见到的。
如万俟槿,呼揭奴隶出身,如今俨然已经成为新万俟氏族的建立者,而之前在匈奴中不算小的万俟氏则在刘渊高歌猛进的改革浪潮中日渐消亡。
能紧跟着刘渊脚步前进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反对,抵触,各种不适应。这样大势之下,原本的匈奴体系早被打碎得淋漓尽致,原本活跃的匈奴诸部氏族,着实消亡了不少。对刘渊来说,这些固守“匈奴传统”的人,就该被历史淘汰,并不值得同情。
刘渊的汉化过程,实则就是一个胡夏内部矛盾不断积攒的过程。早期之时,面对刘渊的一意孤行,锐意改革,上下不服者,敢于直接起兵反抗。
在刘渊即为单于,统治匈奴的前期,未尝有一岁未有叛逆动乱,都被其强势镇压。骨头硬,反抗最激烈的被刘渊族灭之后,剩下的再有不甘,也不敢硬顶了。只敢在不可阻挡汉化趋势中,暗自固守着他们的“传统”,坚定着他们的“信念”。
对于这批人,刘渊虽然行压制之举,却也未再施过激的手段,毕竟早期的内耗之中,整体国力有所衰减。彼时北方有鲜卑需要征服,刘渊穷尽国力征服鲜卑诸部,其后立国称王建制。紧接着大汉局势剧变,注意力又被集中到南边,对那些“保守派”也就放松了压制。
随着这数年以来,刘渊南征,调动了大批军力南入汉境,在北边,彼辈势力竟有抬头之象。虽然人在南边,但对北方事刘渊从不敢放松,那毕竟是他的根基,若在大汉待不住,刘渊还存着北撤的打算。
派内卫暗探严密监控北方,但终究鞭长莫及,刘渊实难分心他顾。这么长时间下来,“顽固分子”有些猖獗,互相串联,而刘渊的南迁之议,再次引起彼辈反弹。
一路经上郡入西河,北归美稷,耗费了十来日时间,已然开春。一路考虑着美稷事,刘渊心情不是很好。
南征逾两年,再归王都,刘渊心生慨叹。美稷还是那座屹立于河套的塞上雄城,且愈加繁华热闹,王柔的治政不错。
一场规模不小的迎驾仪式,向王都上下宣告,你们的大王回来了!攻占大汉旧都而还,对上下民心士气的提升,端是不小。此次是刘渊离开美稷最久的一次了,上下民众欢迎很“热情”,事实证明,刘渊对美稷的影响依旧。
入得宫室,思君许久的后宫美人们早翘首以盼,不过最先扑入刘渊怀中的,还是大公主刘纾。
“父王!”甜甜的呼唤声响在耳边,酥在心底,刘渊表情上露出些怜爱之意。
一把将刘纾抱起,两年未见,小姑娘长高了许多,出落得越发精致,眉宇间有其母卞氏的神韵。
“纾儿长大了,也重了,孤都有些抱不动了!”刘渊调笑道。
小姑娘自然不依,洁面上露出娇嗔之色,在刘渊怀中扭动几下。过了这么久,刘纾对刘渊依旧那般依恋,两手搂住刘渊脖子,挂在刘渊身上,轻嗅着父亲身上的味道,低喃道:“父王,纾儿想你了。。。。。。”
“咳咳!”在侧的王后刘芷轻咳了两声,提醒着父女俩。
转眼望去,刘渊的后宫子嗣俱在,小二十号人。原在襁褓中的幼子刘珣,已能蹒跚行步,大睁着眼睛,望着刘渊,这个陌生的男人。兰妧深望着刘渊,眼中满是热切,该是许久未加滋润,明显很饥渴。
“都散了吧!”刘渊大手一挥,一路北归,车马劳顿,也无心多说什么。
“迁都之事,筹备得如何了?”唤来兰稚与王柔,刘渊直接问道,他此刻就对此事上心。
“回大王,王城各衙署都已动员完毕,只等您诏命一下,便可起行。臣预南下分三批,第一批为南迁部民,第二为宫室众人与诸大臣亲属,其三为阖城官署机构!”王柔拱手应道。
刘渊点了点头,兰、王二人,准备到这个地步,能省他不少事,他此来,正可为南迁保驾护航。
“南迁户民状态如何?可曾愿意南下?”想了想刘渊问道。
王柔心中苦笑,美稷周边夏国百姓,不论胡汉,在本地最晚者也待了十数年了,早习惯之。刘渊一声令下,强制迁徙,背土离乡,怎么会心甘情愿。
“南征将士家属,第一批五万余人,已然准备好南去。能与兄弟子侄团聚,百姓们欣然欲往!”王柔只能这么道来。
闻言,沉吟许久,刘渊声音有些冷:“那些贵族呢?”这才是他最关心的。
刘渊语气森寒,令下方二人身形一颤,兰稚与王柔对视一眼,屈身禀道:“大部分贵族爵臣还是愿意随大王南迁的,只有少数人见识浅陋,不明大王之宏图大志。其辈不欲离开故土,愿请命为大王守卫河套!”
“大王,老臣以为,我大夏臣民大肆南迁,必然导致河套空虚。河套毕竟是大王的根基之所,不容有失,留其为大王戍边,保留后退之路,并非不可!”兰稚试探建议道。
“若让彼辈替孤守卫河套,只怕孤在长安再难心安,这北境别想安宁了!”刘渊当即冷声道,满满的不信任。
兰稚闻言默然,表情有些尴尬,腰弯得更低了。
………………………………
第330章 迁都
也觉得自己语气有些过硬了,刘渊顿了顿,低头扫向兰稚。如今的兰稚已过六十,年逾花甲,头发已尽数发白,老脸有些萎缩,看其为自己所慑,弓着身子,心里微叹。
算上自己,兰稚已是“四朝”老臣了,早年时分,作为一个合格的老狐狸,也有触怒刘渊的行为。不过自刘渊大势成后,此人立刻投入刘渊“怀抱”,尽心做事。
刘渊南征北战,坐镇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