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木匠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木匠皇帝- 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笑着看着跪在地上的这些人,孙承宗缓步的走了过来,一手搀扶住辽东督师熊廷弼,另一只手将辽东巡抚杨涟搀扶住。看了二人一眼,孙承宗笑着说道:“两位快点起来,地上凉!”

  杨涟和熊廷弼跟着站了起来,对着孙承宗躬身施礼,语气非常谦卑的说道:“谢大人!”

  缓缓的点了点头,孙承宗笑着走到跪着的众人前面,大声的说道:“老夫奉皇上圣谕,再一次来到辽东,承蒙大家前来迎接,老夫感激不尽,大家都起来吧!”说着孙承宗做了一个搀扶的姿势,示意大家起来。

  由前面的人带头,所有跪在地上的人全都站了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孙承宗身上。有些的人眼光灼热,有些人的眼光中饿时带着畏惧,显然每个人心思都不一样啊!

  拉着熊廷弼和杨涟,孙承宗笑着说道:“天气这么冷,让大家都回去吧!”

  “大人,这次大人带着边军在遵化建功,本地的乡绅出钱出力,犒劳有功将士。另外我们准备了庆功酒,请大人务必赏脸!”熊廷弼来到孙承宗的身边,语气恭敬的说道,说完还对着孙承宗施了一礼。

  看了一眼杨涟,见他也是这样的态度,孙承宗笑着说道:“既然如此,老夫恭敬不如从命,前面带路!”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走进城,孙承宗则是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在最中间,和左右的人谈笑风生。

  不过孙承宗明白,自己这次到辽东来和上次不同,上次自己是为了打仗的。所以没有必要像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权威,只要收服军队就可以了。可是这次不一样,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大,如果不能震慑地方,恐怕坐起来会非常的难。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本低调的孙承宗,这一次会如此高调的亮相,为的是他在辽东的大动作。

  第三百四十二章袁应泰到灵璧

  凤阳府虽然在京师的南方,距离辽东更是非常的遥远,可是这里的气温也不低。凤阳知府李久玲站在山坡上,看着面前的左光斗,轻轻的叹了口气。

  前几天刚到灵璧的时候,李久玲对左光斗还有些不以为然,可是现在却明白了,这位可是真的有能力。天启皇帝对他信重有加,不是没有原因的。李久玲和左光斗全是东林党,自然不存在什么牵绊的问题。

  自从灵璧的水灾之后,左光斗事先以官府的名义,半价借来了富商大户的粮食。虽然只有两万担,可是在喝水过后,这两万担粮食就成了救命的粮食。

  安排灾民搭窝棚,组织人烧开水,禁止人们和凉水。让大夫每天走动,为灾民看民吃药。对于冲到岸边的尸体,无论是人还是牲畜,统一的全部埋掉。建立统一的粥棚,每天定时定量的给灾民饭吃。

  左光斗将救灾的一切事情都办的妥妥帖帖的,显然能力是非同小可的。每次看到左光斗游刃有余的样子,李久玲都是从心里佩服。

  裹了裹自己的官服,李久玲看了一眼左光斗,见他身形丝毫不懂,不由得点了点头。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自从上一场雨之后,老天爷就像变了脸一样,这天气忽然间就冷了下来。

  “大人,邸报是前天才才到的,按理说袁大人不会这么快来的,左大人,我们是不是来的有些早了?”上前一步来到左光斗的身边,李久玲迟疑着说道。

  一直以来李久玲对左光斗都是钦佩有加,可是昨天这种印象却忽然改变了。邸报上说朝廷派了工部尚书袁应泰来赈灾,前天到的邸报,今天左光斗就要来这里接人,在李久玲看来这就是多此一举。

  李久玲询问过送邸报的人,为了稳定灾区百姓,这邸报可是六百里加急送过来的。那位工部尚书大人,在京城辞别故旧,在到灵璧说不上要等几天呢!现在就来迎接,也实在是太早了,在李久玲的心里顿时就觉得左光斗是媚上的小人,就算有些能力也于事无补,印象可谓一落千丈!

  看了一眼李久玲,左光斗淡然的笑了笑,左光斗的性格非常的正直,对于那些无能迂腐的官吏很是看不上。可是对于凤阳知府李久玲,左光斗就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官。冒着大雨视察河堤,在受灾之后能够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做起事情来也非常的有条理,在左光斗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好官。

  对于李久玲的转变,左光斗自然也是看在眼里,不过他也没有解释什么。毕竟事实能说明一切,他也也想和李久玲开一个玩笑。

  可是看到李久玲的目光,左光斗忽然觉的自己这样做似乎挺过分的,沉吟了一下说道:“李大人,不是本官媚上,实在是今天袁大人就会到这里来!在京城的时候本官袁大人有过数面之缘,对这个人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今天就会来的!”

  听了左光斗的话,李久玲就是一愣,迟疑着问道:“大人这么有把握?”

  “工部尚书袁应泰袁大人是万历二十二年的进士,初授临漳知县,修长堤四十里,灌溉了无数百姓。对于水患和治河,这位袁大人都非常的有见解,而且文人非常的正直,又是一个急性子,他在京城是呆不住的。得到了圣旨之后,必定是星夜兼程的赶过来。”笑着看着李久玲,左光斗笑着说道。

  缓缓的点了点头,李久玲没有在说什么,心里已经相信了左光斗的话,抬起头看着远处的官道,等待着袁应泰的到来。

  略微沉吟了一下,左光斗笑着说道:“李大人,你是刘大人的弟子吧?”

  左光斗虽然是疑问,可是语气却是非常的肯定,显然已经知道了答案。李久玲则是一愣,他是现在的内阁次辅刘一璟的弟子,这件事情并不是多隐秘的事情。况且左光斗也是东林党的人,与刘一璟本来就是一个党派,知道这件事情很正常。现在左光斗拿出来问,这是什么意思?

  来不及多想,李久玲沉声说道:“是的,左大人!那正是家师!”

  缓缓的点了点头,左光斗沉声说道:“其实袁应泰袁大人和令师的关系还不错,本官和袁大人的私交也不错。”

  接到左光斗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李久玲顿时明白了,原来这个来到这里的袁应泰袁大人也是自己人,那事情就好办多了。同时李久玲也明白,就算是不看在钦差的份上,对于袁应泰也要尊重,毕竟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吗!

  不知道过了多久,官道上出现了一对人马,成队的士兵压着上百辆马车,看的出来车上装的都是粮食。

  “大人果真料事如神,袁大人真的来了!下官惭愧!”李久玲对着左光斗一躬身,言语中颇为不好意思。

  “李大人这是说的哪里话,李大人一片为国之心,本官已经非常的明白了!”左光斗笑着看了一眼李久玲,语气轻快的说道,显然并没有把事情放在心上。

  两个人携手向着车队走了过去,时间不长便见到了工部尚书袁应泰,在客气一番之后,袁应泰沉声说道:“两位大人,在本官身后是两万担粮食,朝廷这次一共调集了十万担的赈灾粮,剩下的八万担很快就会到了!”

  左光斗和李久玲全都松了一口气,有了这十万担粮食暂时是没有问题了,这十万担粮食至少够灾民吃到明年三月份的。

  一把拉住袁应泰,左光斗迟疑的问道:“朝廷就准备拿十万担粮食来赈灾吗?要知道这次被淹可是灵璧的大半个县,县城也没淹没了,黄河水改道,这些粮食只够吃到明年三月份的,三月以后呢?”左光斗的脸上满是担忧,显然如果是这样恐怕就麻烦了,他是一定要给天启皇帝上书的。

  看着左光斗的神态,袁应泰轻轻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本官这次来是做个考察的,带来的十万担粮食也是赈灾之用,至于后面的事情就需要我们承奏了。本官在临行前皇上有过交代,不能在饿死一个百姓,左大人放心,皇上乃是圣明之主!”

  听了袁应泰的话,左光斗脸色便的好看了不少,显然这样才符合他们的要求。

  “两位大人,本官已经来了,现在带本官却看看灾民吧!”袁应泰看着两个人,沉声说道。

  三个人都是拖沓的人,没有过多的犹豫一行人便向安置难民的地方走了过去。当看到难民们有住的地方,也有吃的时候,袁应泰就是一皱眉。脸色很难看的看着左光斗两个人,声音冷淡的说道:“两位大人,本官想看的是难民,本官就是来赈灾的,你们做这些给本观看,这是什么意思?”

  左光斗和李久玲都是一愣,不过很快便明白了袁应泰的意思,李久玲连忙在一边解释。将左光斗是如何借粮,又是如何安抚百姓,如何劳苦功高诉说了一变。弄得左光斗在一边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几次打断了李久玲的话,自然是说了些李久玲怎样冒雨巡查大堤,后来又是如何忙前忙后安抚百姓的。

  听完了两个人的说话,袁应泰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这两个人倒是真好意思。互相替对方吹都不嫌累,不过袁应泰已经相信了二人的话。毕竟这两个人和自己一样的都是东林党,没有必要隐瞒什么,左光斗又深的皇上信任,肯定不会做这种自毁前程的事情。

  接连走了几个安置难民的地方,袁应泰十分的满意,左光斗和李久玲做的十分的不错。觉得这里并不需要自己做什么,袁应泰就对身边的左光斗说道:“左大人,这里已经做的不错了,本官想到大堤上去看看!”

  左光斗看了一眼李久玲,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欣慰,看来这位袁大人果真是办事的大臣。既然袁应泰想去看,左光斗两个人自然不会不答应,三个人叫了一队军士向着大提去了。

  此时的大提已经被冲开了一个口子,河水顺着口子不停的流动,而原本的河道那边已经没有河水流动了。虽然这几天都没有下雨,可是黄河的水却并没有退下去,依旧是那么流淌着。

  站在断掉的大堤不远的地方,袁应泰皱着眉头看着黄河,有抬眼向着远处忘了过去。良久他对着凤阳知府招了招手,沉声问道:“黄河原本是流经哪里的?现在又流到哪里去了?”

  “回大人,下官已经派人去查看过了,黄河将从灵璧大堤决口,淹没了灵璧之后,又回归了原本的河道。”李久玲是满嘴的苦味,这都不知道怎么说了。黄河要是一条龙的话,这下游就是一条龙尾巴,轻轻的一甩动,两岸的百姓就要受灾。

  不过袁应泰却是紧皱着眉头,目光不断的远眺,显然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左光斗和李久玲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有些不明所以,袁应泰这是看到了什么?

  第三百四十三章行军

  宽阔的官道上,扬起了漫天的尘土,远远开起来就像是一大团烟尘在前进。走在路上的百姓看到这一幕,全都乖乖的走到官道的下面躲得远远的。

  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能够掀起这样烟尘一定是很大的队伍,无论是什么人他们都惹不起。只有年老的百姓一脸的担忧,见多识广的人老人都知道,这是朝廷的官军来了。而且这肯定是官军中地位比较高的,如此大摇大摆不是一般的军队能有的威势。

  等到烟尘走到进前,百姓们才看清,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大队骑兵。每个人都骑着一匹健硕的马匹,看的出来这些都是上等的战马。平常的人不要说骑了,恐怕见都没见过,村里王财主的马和这个一比,那就像田间地头你的驴子一样。

  每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士卒都是一脸的严肃,雄赳赳气昂昂。身上的鸳鸯铠甲在太阳下面闪着刺眼的光芒,头上的盔缨随风飘动,身后大红色的披风更显的英姿勃发。看到这一幕的人,心里全都明白,光是这身装备就不是普通的士卒。

  士卒的背上都背着火枪,在阳光下散发着幽冷的光芒,腰间挎着细长的马刀。在马队的身后,是一对对步兵,长枪大戟,英姿勃发。在队伍的中央是成队的马车,上面都蒙着厚厚的粘布,看不出里面是什么东西。整只队伍走了大半个时辰才通过这里,可见人数众多。

  在队伍之中,无数的旗帜随风飘动,正中央的大旗上写着:钦差督师孙。此时孙传庭端坐在马上,年轻的脸上写着成熟,让人一看就不敢小瞧。

  看了一眼身边的老者,孙传庭轻轻的笑了笑,这位就是天启皇帝派到自己身边的助手。刚开始的时候孙传庭颇为不以为然,从来没有听过袁可立号人物。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位二十六年前就是兵部的郎中,对于行军打仗非常的有一套。如果不是因为尚书触怒的万历皇帝,这个时候不一定做到什么位置了。

  最重要的是这位袁大人的门生故旧遍布朝堂,在被贬二十六年之后依然有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